辛亥百年?衡陽人物:中國同盟會革命捐軀的第一人劉道一
“天地方興三字獄,但期吾道不終孤。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年僅22歲,革命烈士劉道一舍生取義,生命就此隕落。在獄中屢遭酷刑,堅不吐實,威武不屈,大義凜然,寫下浩然之詩,對嚴刑拷問,他怒斥道:“士可殺,不可辱,死即死耳!”
劉道一(1884~1906),祖籍衡陽市衡山,自號鋤非,又號培雄。創作的《衡山正氣集》,義氣凜然,激蕩人心。青年時代,他追隨其兄劉揆一從事革命活動,曾任東京同盟會本部書記、干事等職。1904年,加入華興會,聯絡會黨準備起義,事敗后流亡日本。次年,參加同盟會。1906年秋,劉道一參與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爆發,正在長沙運動新軍的他在由衡陽返回長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殺害于長沙瀏陽門外,年僅22歲。他是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會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個烈士,墓葬之地位于長沙岳麓山上。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年僅19歲的劉道一參加了黃興在長沙組織的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他勵志,改變中國人民命運。留日期間,他不斷的尋找著與自己有同樣革命理想的人士,他曾和秋瑾、黃人漳等秘密組成革命團體“十人會”,又參與馮自由、秋瑾、王時澤、仇亮等在橫賓所組的“三點會”(或稱洪門天地會、三合會)。
1905年7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他宣誓入盟,并擔任東京同盟會本部書記、干事等職,辦理對外交涉事務,黃興說他是“將來外交絕好人物”。
1906年秋,劉道一奉派與蔡紹南、彭邦棟等回湖南,以圖“運動新軍,重振會黨”,醞釀武裝起義,劉道一留長沙掌握全局,負責與同盟會東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聯系。
起義的戰火再次點燃,1906年12月4日,蔡紹南、龔春臺等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爆發,聲勢浩大,清廷震驚,急調湘、鄂、贛諸省五萬兵丁會剿。起義隊伍紀律不嚴,指揮失靈,終于失敗。
當時,劉道一正在長沙運動新軍,聽到舉事的消息后,日夜加緊準備,以便起義隊伍攻取長沙時,新軍及防營能開城響應。他先在長沙籌劃,隨后又往衡山進行聯絡。但是他的行蹤早已引起清廷地方政府的懷疑,不幸在由衡陽返回長沙途中,被湖南巡撫岑春煊派兵逮捕,解送臬司督同長沙府審訊。清吏以從他身上搜出一枚“鋤非”二字印章為借口,于當年12月31日將他殺害于長沙瀏陽門外,年僅22歲。
孫中山聞訊,滿含悲憤,作詩哀挽。
七律•挽劉道一 孫文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馀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本網見習記者尹星根據歷史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