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船山”名片,推進學科建設——任美衡訪談紀實
2016年以來,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在學科建設、專業發展、人才培養與地方社會文化服務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老牌院系,他們是如何立足于衡陽地區,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并在激烈競爭中站住腳并做出自我的特色和成就呢?
為此,記者采訪了文學院院長/國學院院長任美衡教授,就這個情況進行了“解惑”。
一、團隊建設:以船山之名,聚集人才,立足國內外,擴大學科影響
1、繼續在學科建設中強化船山學研究這一品牌
落地文學院的湖南省船山學研究基地,早在2007年,就是湖南省第三批設立的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15年,又建起了省級船山思想科普基地;2018年,省級雙一流建設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直接將王船山思想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及傳承作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如何擦亮這一人文社科老品牌,成為文學院繼任者的管理課題和肩負使命。
2016年下學期,文學院成功開展首屆“船山論壇”系列講座。首屆論壇是積極發揮老一輩研究者的研究優勢與學術積累、以老帶新的形式創新。湖南省船山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朱迪光率7位校內外學者,根據各自不同研究領域,從船山學術思想、船山文學、船山與文化名人、船山思想傳播、存世船山文物等方面,充分展現了船山學研究領域的高度豐富性與延括性。
首屆論壇也明確了方向,為文學院2017年第二屆船山論壇系列講座的深入擴容、2018年大學生王船山學會——湖湘文化四校聯合論壇的成功承辦奠定了基礎。同時,文學院還積極開展船山公祭活動,船山家風祭后裔調查,在石鼓大講壇積極講船山等。船山學研究也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越來越多地走出象牙塔,面向當代大學生,面向社會實際問題等,以傳播、普及船山思想為已任。
2、積極強化學科團隊建設,并大力推薦學科成員訪學、深造
百年前,王船山輾轉中國南方各地、勞頓于衡湘5個草堂,不過是希望如他神往的張載一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船山之名繼中文之學,任美衡等人意識到,既要有入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有不困于世的學科、跨學科闡釋能力,才是保持漢語言文學學科基礎博大、包容廣泛、持續發展的“兩種能力”。與此同時,新時代的發展也給文學院教師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要求。
文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學、漢語國際教育等三個專業,還有船山國學院、漢語言文字學與語文教育研究中心等三個校級研究機構,以及擁有湖南省應用特色學科——中國中國語言文學,湖南省重點社科研究基地——船山學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基地等7個省廳級平臺。在這些專業及研究機構中,擁有教授13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1名;博士23名(含在讀博士1名、博士后7名);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包括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3人,首批湖南省文藝人才扶持工程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3人、省級青年骨干教師4人,以及地廳級各類人才4人等,這為文學院研究人員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長久支撐。
不僅如此,文學院還積極推薦本學科研究者去國內外做訪學、深造,比如唐紅衛、秦秋咀、文玲、趙斌等教師進站做博士后;相關人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績,獲評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衡陽師范學院英才支持計劃人選等。
3、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國際會議,傳播中華文化
近年來,船山學、文學評價學、甲骨文等成為文學院頗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報刊雜志對此進行了專題推介。近五年來,學院承擔了30余項船山學、文學批評、甲骨文等方面國家級、省級研究項目,出版相關專著27部。并于2017年成功舉辦了國際學術研討會“船山學研究在國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0月29日,學院還具體參與承辦了王船山誕辰400周年紀念活動——王船山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衡陽師范學院分論壇(哲學思想類)。
同時,學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與國外名校合作辦學,如與韓國成鈞館大學、韓國朝鮮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泰國博仁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新加坡楷博大學等異域學府學術交流頻繁,于2016年招收了首批國際留學生。
4、聘請校外著名王船山專家擔任兼職研究員,借外力,凝智慧,強學科
如聘請船山學知名專家王澤應、王立新、陳力祥等人進行學術指導,以及邀請衡陽市九三學社肖培先生等本土船山學研究專家在學院“船山論壇”進行學術講座、交流,不但為辦好《船山學刊》、推進文學院學科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堅定的學術支持,而且還為船山誕辰400年紀念活動文學院承辦項目建言獻策或站臺增色。
二、人才培養:船山行知結合、經世致用思想后繼有人
1、成立王船山研究學會,培養本學科的后繼人才
掛靠于文學院的大學生王船山研究學會于2001年成立,是湖南省唯一一個與王船山相關的學生藝術社團。學會的成立為開展王船山清明春祭、王船山思想宣講“三下鄉”等年度活動聚集了有志于船山研究、船山精神傳播的人才。有80多名學生在各類雜志公開發表發表文章100多篇,獲取各類課題和獎項30余項。
2017年,文學院以大學生王船山研究學會成員為主力成立“船山思想宣講團”,走進渣江鎮中心學校、松市完小,秉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古訓,為當地學生講解船山思想。
2018年,文學院“船山思想宣講團”以“船山思想•百年傳承”繼續深化“三下鄉”主題。
2019年,文學院創新形式,將船山思想宣傳團兵分三路,深入衡陽各個社區、王船山故鄉及隊員們各自家鄉,踐行“知行合一”精神,宣傳船山思想。
尤其是2019年,大學生王船山研究學會成員在導師們的帶領下,前往衡陽縣,搜集到了《傳家十四戒》、船山后人口述等第一手資料,進一步完善了國家級科研項目《船山家風傳承調查與研究》的資料,大學生們也“以行促知”,因此增強了總結提煉船山家風特點與精神價值的認識。
2、“王船山研究”選修重實際,教學人才培養重傳統
王船山經世致用的思想,是文學院在大學生們的課堂上說得最多的。經世致用,也讓文學院教學趨向因材施教。文學院以突顯專業特色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面向不同專業開設了各具特色的課程,其中還包括王船山研究選修課。通過這一系列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學生的專業實習與就業創業緊密結合,切合學生實際。
文學院還注重以王船山研究帶動傳統文化傳承。學院成立了王船山研究協會、雁回文學社、天雁劇團等八大學生社團,舉辦了大學生成人禮、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漢字英雄大會、校園原創詩歌節等一系列輻射面廣、影響較大的文化活動。其中“大學生成人禮”文化品牌活動更被教育部評為2014年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展示項目。
3、為省內外語文教學、文化教育輸出卓越人才
文學院與衡陽市船山實驗小學等,將船山思想滲透于基礎教育中;與衡陽縣元培實驗學校共同舉辦國學課等。文學院的師范專業與衡南縣一中、株洲景弘中學等省內名校開展校校合作,培養卓越教師;非師范專業則與湖南人民出版社、紅網、漢友通等省內外品牌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卓越應用型人才。
浸潤著船山文化的光輝,大批人才從這里脫穎而出,成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棟梁之才。
三、積極參與船山書院等傳統文化載體建設,服務地方社會文化
1、落實框架協議,促進學科發展
衡陽師范學院與衡陽市人民政府簽署了《衡陽市人民政府與衡陽師范學院共建船山書院合作框架協議》。這次合作是對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積極響應,對促進衡陽市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也促使文學院緊密聯系地方的特色學科進入發展新時期。
2、堅守東洲島陣地,促進國學成果交流
根據框架協議,衡陽師范學院以文學院、船山國學院為前沿,與衡陽水投等合作,共同為東洲島建設出力獻策。學校與衡陽市湘江水利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衡陽市書院文化研究院共同簽訂了《三方共建船山書院合作協議》。該協議建議,雙方共商,在合適時機,船山國學院將入駐東洲島船山書院、夫之樓等處,與衡陽市書院文化研究院合署辦公,共同開展船山文化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交流、國學論壇、國學教育與普及等文化共建共享活動。
3、從文化價值視角,評估、建言地方文化旅游事業
回雁峰下,東洲島上,文學院與雁峰區文旅局的合作也在深化。不僅如此,文學院院長、船山國學院院長任美衡多次受文化部門、縣市區邀請擔任專家,就王船山、彭玉麟、曾熙、瓊瑤等衡陽文化名人品牌如何運作,及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走文化創意項目之路等方面問題,做價值評估及建言獻策。
四、行可兼知,步履不停,學術影響日益廣泛
在王船山研究方面,目前,本學科的朱迪光、謝芳、楊旭明、唐紅衛等學者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他們頻頻在石鼓大講壇亮相,也在央視舉辦的深、長、潭、衡等省內外王船山研究專家聚集的論壇中有著享有美譽。尤其是為紀念明末清初偉大思想家王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10月14日至1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百家講壇》欄目推出“衡陽特別版”《天地大儒王船山》。我校朱迪光教授(湖南省船山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謝芳博士(湖南省船山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兩名學者分別在4期節目中擔任“經典釋義人”,解讀先賢王船山。
在文學評價學方面,本學科的任東華、左其福、趙斌等人在茅盾文學獎研究及衡岳作家群研究等領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不但予以專題推介,先后獲得省級優秀社科成果獎,而且,學科成員還分別入選湖南省121創新人才工程、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
在古文字研究、語言應用及教育方面,本學科的李振中、雷縉碚、李巧偉等人的研究成果不但上了《中國語文》等權威期刊,而且還先后獲得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等獎項。
總之,在學??焖侔l展過程中,文學院全體教師及學科團隊成員以服務社會、入世實踐帶動學術研究,步履不停,影響日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