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彬解讀金融委第二十五次會議:銀行業多措并舉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4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融委)召開會議,總結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展,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 h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拓寬企業低成本融資渠道,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區域、行業和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銀行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大信貸支持。通過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給,目前已經向5881家重點企業累計發放超過2200億元。通過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復工復產、脫貧攻堅、春耕備耕、畜禽養殖、外貿行業等受疫情影響較大領域,目前已經向35.14萬戶企業累計發放超過2700億元。此外,各家銀行按照“金融30條”要求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據統計,今年一季度銀行業各項貸款新增近7萬億元,同比多增1.18億元,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降低融資成本。央行通過降準、公開市場操作、MLF、再貸款再貼現等方式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適時下調政策利率,銀行機構壓降點差,帶動LPR下行,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數據顯示,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到企業的加權平均利率是2.51%,財政貼息后,實際融資利率僅有1.26%。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中,涉農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4.38%,普惠小微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4.41%,貼現的加權平均利率3.08%,均低于4.55%的政策要求。
三是強化紓困力度。疫情發生以來,銀行業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落實監管要求,強化對企業的精準紓困力度。例如,為廣大中小微企業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減免罰息,提供征信保護。目前實施延期還款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本息達到7000多億元。再如,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受疫情沖擊嚴重的行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這些措施有力地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趨勢逐漸向好,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經濟活動出現積極信號。3月份我國制造業PMI指數從2月份的35.7%回升至52%,顯示經濟景氣開始恢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海外疫情正在加速擴散和蔓延,外需呈現快速收縮的態勢,經濟發展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廣大中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較大生存和經營壓力。金融委會議指出,下階段要“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我們認為,需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保障足量信貸。從政策上拓寬銀行資金來源,引導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滿足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信貸需求。例如,通過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和信貸資金配置。在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基礎上,新增1萬億元額度,為點多面廣、市場融資成本較高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支持。支持金融機構發行3000億元小微金融債券,擴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顚S糜谥С中∥⑵髽I發展。
二是提供低價資金。應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操作由數量型工具為主轉向價格型工具為主,一方面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下調打開了利率走廊下限,要引導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降低企業發債成本;另一方面繼續下調政策利率并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引導LPR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三是創新產品服務。面對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特征和需求特點,銀行業必須加快創新步伐,推出契合中小微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例如,針對中小微企業信用基礎薄弱、抵質押物缺乏、抗風險能力較弱等特征,銀行應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提升風控能力,增加信用貸款比重,提高首貸率。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提供應收賬款融資等服務,在支持核心企業的同時助力中小企業發展。
金融委會議還指出,“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力度,增強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目前,我國銀行業服務普惠金融發展的體系日臻完善。大型銀行發揮頭雁作用,政策性銀行提供政策性支持,股份制銀行提供更加靈活高效的產品和服務,廣大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扎根基層,是服務民營企業和基層中小微企業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銀行由于規模較小、客戶基礎較弱、負債成本偏高、盈利能力有限等原因,資本和資金通常成為其發展的障礙和瓶頸,不僅影響穩健經營,而且制約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針對資金來源,央行通過降準、提供再貸款再貼現等,向中小銀行釋放長期低成本資金,改善其負債結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資金緊張狀況。針對資本不足的問題,需要多渠道補充資本,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上市和發行可轉債,降低發行優先股和永續債的門檻,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中小銀行抵御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下階段,銀行業將繼續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監管部門政策要求,不斷創新產品,提升服務質效,保障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所需的金融服務,為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作者溫彬,系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