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脈搏”,開準“發展良方”——南華醫院“三力驅動”領航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鄒艷 陳染羲 鄧定蓉報道 在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的中醫館,古色古香的回廊間彌漫著淡淡藥香,傳統與現代診療場景在此交融;制劑室內,傳統技藝與現代設備相得益彰,見證著醫院多年來對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治療室內,機械輕響,縷縷藥霧為患者緩解術后疼痛……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正是南華醫院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在此背景下,南華醫院立足中醫特色,通過打造個性化診療體系、深挖傳統制劑寶庫、創新中醫護理模式,構建起中醫特色診療、現代化制劑研發、中西醫協同護理“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特色路徑,為區域百姓提供全周期、多維度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推動中醫藥事業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征程。
岐黃之術煥新彩,打造中醫診療新范式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療效突破。南華醫院以傳統中醫為戰略支撐,創新打造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協作、個性化診療模式。
今年1月,一名10歲患兒因長期遭受不明原因的反復腹脹、嘔吐、打嗝及反酸等癥狀困擾,來到該院疼痛康復科門診就診。面對病情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醫院迅速組織多學科會診,涵蓋疼痛康復科、中醫科、麻醉科、放射科、消化內科、兒科及藥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通過現場問診、體格檢查、查閱資料及集中討論,專家們為患兒量身定制了個性化頰針治療方案。頰針治療作為一種無痛性針灸新療法,具有創傷小、見效快的特點,尤其適合兒童患者。麻醉科為患兒實施了兩個療程、共計10次治療后,患兒的呃逆癥狀顯著改善,家屬對治療效果高度認可。
▲麻醉科副主任周廣媛正在為患者實施頰針
今年1月,南華醫院中醫科門診——中醫館重裝起航,集結中醫科名醫為群眾提供便捷的中醫藥服務。近日,記者來到該院中醫館,一股濃郁的中式風情撲面而來,就診室設計古樸典雅,盡顯中醫文化的深厚底蘊。許多患者慕名而來,候診區早已座無虛席,電子叫號屏的紅色數字躍動不息,名醫正在給患者把脈問診。治療室門前蜿蜒的隊伍婉若游龍,拔罐、刮痧、針灸等中醫特色項目廣受歡迎。墻上懸掛著中醫名家的介紹和中醫理論的科普展板,讓患者在就醫休憩過程中,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
27歲的李女士因體質偏胖、備孕多年未果,慕名前來該中醫館尋求幫助。中醫科專家經過詳細問診與診斷,為李女士量身定制了一套中藥調理結合火龍灸的綜合治療方案,每周一次,持續四周。令人欣喜的是,僅經過一個月的精心調理,李女士便成功懷孕,圓了她多年的母親夢。“真是沒想到,中醫調理的效果竟如此顯著!”復診時,李女士難掩激動之情,由衷地感慨道。
▲中醫科主任歐陽波正在坐診探脈
該科主任、中醫博士歐陽波介紹,科室專家涵蓋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等方向,形成“專人專病專長”的特色診療模式,通過綜合分析、辨證施治,開展以傳統療法和現代物理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目前,科室開展20多種特色療法,包括針灸、電針、臍灸、督脈灸、火龍罐、杵針、穴位埋線、中藥熏蒸等傳統療法;中頻治療儀、紅藍光波、激光磁場理療、臭氧水療、腦電仿生電刺激等現代物理療法。針對肥胖、失眠、慢性疼痛等病癥,推出“中藥調理+中醫特色療法”綜合方案。
在中醫科,頸肩綜合征、腰肌勞損等通過火龍罐、火龍灸結合針灸等能迅速緩解癥狀。胃腸道疾病特別是脾胃虛寒者通過中藥調理結合火龍灸、臍灸等治療,效果顯著。失眠患者經過中藥調理結合臍灸、耳穴治療,癥狀緩解。這些特色療法組合已形成獨特的“南華方案”,一個個效果顯著的治療案例,讓中醫科口碑相傳。
與中醫科交相輝映的,是疼痛康復醫學科的守正創新。從精準破解疼痛難題到系統康復管理,疼痛康復醫學科作為該院特色???,是目前全市規模最大、綜合能力最強的疼痛康復醫學中心之一,同時也是衡陽市中醫藥學會針刀專業委員會主委單位。該科下轄疼痛科、康復醫學科、高壓氧科,可常規開展中風偏癱、脊髓損傷、肌肉骨骼疾病與運動損傷、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的康復治療。在慢性疼痛、嚴重腦卒中后功能恢復、脊髓損傷康復、手足創傷后肢體功能障礙的評估與康復治療方面,形成了特色與優勢。
該院疼痛科創始人周華茂教授創立的“周氏五針法”,將傳統針刀療法與神經解剖理論創新融合,針對頸腰椎病、頑固性神經痛等疑難雜癥展現顯著療效,其“針到痛消”的神奇療效在湘南地區傳為佳話,已成為一張響亮名片,許多來自邵陽、永州等地的慢性疼痛患者慕名前來。
一直以來,醫院堅持“便民惠民”原則,以中醫藥服務全覆蓋為目標,積極探索中醫藥服務新模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組織多學科中醫專家團隊開展形式多樣的義診活動,讓更多百姓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
古法今用顯匠心,挖掘中醫藥制劑新寶藏
中醫藥的傳承發展,既需要診療技術的精進突破,更離不開藥物研發的鼎力支撐。在構建個性化診療體系的同時,南華醫院將目光投向中醫藥制劑的現代化轉型,讓古法良方煥發時代生機。
清晨,南華醫院制劑室內藥香氤氳。藥師手持鏟子,在沸騰的不銹鋼鍋前凝神收膏,琥珀色的藥汁在翻涌中逐漸凝成晶瑩膏體。
“火候差一分,藥效減三成!”在膏方制作間,藥師向記者演示收膏絕技。隨著藥鏟勻速畫圓,鍋中藥液逐漸泛起“魚眼泡”,他精準判斷掛旗程度,將煉蜜緩緩注入。“青年患者膏體宜稀薄易吸收,老年患者則需濃稠以緩釋藥效。”
▲半自動化藥品灌裝生產線。
近年來,南華醫院中醫專家根據患者的體質與所患病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膏滋藥,以滿足大家的養生需求。制劑室膏方產量逐年增長,開發了“益氣生精膏”“固元膏”“安神膏”等明星產品,讓“良藥苦口”變為“良藥可口”。
今年1月,中醫科聯合制劑室舉辦醫院首屆膏方節,為廣大市民提供冬季養生科普和膏方定制服務。為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醫院夏季開展以“三伏貼”為代表的“冬病夏治”療法;秋冬季開發“阿膠膏”等中藥膏方和辨證施治的個性化定制膏方;針對兒童體質特征,精心調制“兒童生長貼”“退熱貼”“厭食貼”等中醫藥特色貼敷。這些“老藥方”煥發新活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多層次的中醫藥服務需求。一系列豐富活動幫助廣大群眾了解中醫、認識中醫、感受中醫,讓中醫藥惠及千家萬戶。
該院制劑室成立于1958年,多年來,見證了中醫藥從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化生產的華麗轉身,從手工小作坊走向具有現代化生產線的新型制劑中心,這里承載著千年岐黃智慧的新生。
1975年11月,制劑室成立了藥物研究室,先后完成了14項專題研究,其中“蘆丁提取工藝研究”獲1980年湖南省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夜關門有效成分咳寧醇的分離鑒定和藥理研究”獲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桎木葉有效成份分離鑒定和藥理研究”,獲1980年湖南省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衡陽市科技成果一等獎;“臨床用藥商榷”獲省藥學會年會甲等獎;“蘭碘的研究”,用于全國首例鈾燒傷取得成功。
▲藥學學科帶頭人周玉生教授帶領團隊研發藥物
“制劑室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茖0Y專藥。”該院黨委書記、藥學學科帶頭人周玉生教授介紹,目前,團隊秉承“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理念,自主研發特色醫院制劑32種,中藥制劑有合劑、膠囊劑、顆粒劑、丸劑等7個品種。新冠疫情期間,救治藥品緊張,周玉生率領團隊,緊急開發中藥“抗疫方”——“藍芩清咽合劑”。該制劑創造性融合中醫“治未病”理論與現代制藥技術,精選板藍根、黃芩、梔子等道地藥材,經現代制藥工藝精制而成。新冠疫情期間,面對治療藥物緊缺的嚴峻形勢,周玉生教授帶領團隊夜以繼日攻關,用90天時間完成從研發到備案的全流程,創下中藥應急研發的“南華速度”。臨床研究表明,藍芩清咽合劑對緩解新冠病毒引發的咽痛、干咳等癥狀效果顯著,有效降低輕癥患者重癥轉化率,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被臨床醫生廣泛使用。三年來累計生產50萬余瓶,覆蓋南華醫院醫聯體、衡陽鋼管廠等百余家單位批量采購,產品一度供不應求,多家官方媒體專題報道,形成中醫藥抗疫的“南華效應”。周玉生告訴記者:“與一般湯劑相比,藍芩清咽合劑生產加水量多,熬藥時間更長,藥液濃度和有效成分更高,效果更好。”
制劑室以其悠久的歷史、強大的研發實力、現代化的生產條件以及貼心的定制服務,成為了該院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平臺。每一瓶膏方、每一碗湯劑都是中醫藥文化的見證,凝聚著藥學部人的智慧。
中醫護理破難題,構建全周期健康屏障新體系
如何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如何用更易被接受的護理方式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如何真正地提高護理質量?南華醫院給出的答案是,讓“中醫”元素融入,以中西醫協同護理為紐帶,構建全周期健康屏障。
據了解,該院中醫護理工作起步于1998年,在中醫肛腸科率先開展中藥熏洗技術,成為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早期探索。經過多年積累,2016年,新增中藥熱奄包技術,重點應用于術后康復領域。2024年,醫院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護理部系統引入中藥貼敷、隔物灸、耳穴療法、中醫拔罐、中醫刮痧、中藥熏洗、中藥泡洗、中藥灌洗、中藥涂擦、中藥熱奄包等10項技術,中醫科、中醫肛腸科、神經內科、疼痛康復科等科室相繼開展中醫護理技術,設立中藥熏洗室、制劑室等特色單元,形成覆蓋預防、治療、康復全流程的中醫護理服務體系,規范、優質、便捷的中醫護理技術讓醫院走出了一條特色護理道路。
▲護士正在為患者刮痧
護理人才是中醫護理技術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該院以“內培外育”雙軌機制為抓手,系統推進護理人才梯隊建設,為中醫護理項目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內培方面,醫院構建分層遞進式培訓體系,今年1月啟動中醫護理技術同質化培訓,通過中醫肛腸科護士長分享特色技術推廣經驗,建立標準化操作規范;3月開展中醫技能強化培訓,邀請衡陽市中醫專家團隊進行現場示教,在外部培育維度,實施“雙向賦能”策略。全年選派多名護理骨干赴中醫名院研修火龍罐、臍灸等新技術,返院后開展階梯式教學實現技術轉化?;谌瞬艃瀯?,醫院正構建中醫護理服務新生態。計劃年內開設中醫護理??崎T診,提供體質調理等特色服務。同步建立“培訓-實踐-展示”一體化平臺,通過技術比武、市民體驗日等活動,推動中醫護理技術向社區延伸。
隨著中醫藥的大力推廣,“簡、便、效、廉”的中醫藥傳統療法,受到不少群眾的青睞,這也給該院中醫護理項目創造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醫院自主研發的“三黃膏”外敷能夠促進創面愈合。在衡陽地區率先引進全自動中藥熏洗椅,通過智能化恒溫控制,將中藥蒸汽離子滲透與穴位刺激相結合,顯著提升術后水腫消退和創面愈合效率。
▲制作中藥熱奄包
2023年7月,86歲的周爺爺因長期飽受便秘折磨,一度依賴藥物維持排便,身心俱疲。接診后,中醫肛腸科通過結腸傳輸試驗確診其為“慢傳輸型便秘”,制定了個性化中西醫結合方案,以濟川煎加減方補益肝腎、益氣通便,通過“評估—干預—評價”全鏈條護理程序,結合辨證施護、內外聯動、形神共調,實現老年頑固性便秘的精準康復。持續治療與護理20余天,周爺爺徹底擺脫藥物依賴,實現自主排便,情緒明顯好轉。出院時,他緊握醫護人員的手連聲道謝:“這里不僅醫術精湛,更有醫者仁心!”
“術后疼痛是肛腸科患者最主要癥狀,我們采取中醫治療護理技術,達到“患者無痛”的目的。”該院中醫肛腸科主任鄧秋林介紹,南華醫院中醫肛腸科還創新打造“無痛病房”管理模式,整合臨床醫生、麻醉師、心理醫生與護理團隊,通過建立完善的醫護疼痛評估系統、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等新方法,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該院中醫護理工作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全院各個科室“因病制宜”地開展了各種適宜的中醫護理項目,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中西兼治的治療選擇。中醫護理項目的廣泛開展,讓護理這項工作從“幕后”逐漸走到了“臺前”,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反復住院的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甚至會主動要求護理人員給予使用中醫護理項目。
從獨具匠心的個體化調養方案,到緊跟時代步伐的現代化轉型之路;從多學科緊密協作的創新模式,到中西醫結合的協同護理體系,一系列推動中醫藥蓬勃發展的政策和舉措,宛如強勁引擎,為南華醫院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擘畫出一幅宏偉藍圖。展望未來,醫院將以“中醫+”思維構建現代醫療服務新范式,繼續深化“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中醫治未病體系,持續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在傳承千年智慧中譜寫護佑健康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