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國際 > 正文:

              在美麗中國畫卷點綠成金

              2025-03-09 08:38:1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我國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有了新改善。

              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上升至87.2%,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90.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億千瓦。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如何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融合發展的道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對話多名青年代表委員,聽他們講述“點綠成金”的故事。

              ·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汪玉成

              山溝溝變成了年輕人的創業園

              全國人大代表、安吉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照片,是他戴著紅色圍巾與村民捧起“紅色大禮包”的合影留念,“大禮包”里是村民獲得的集體分紅。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

              曾經靠“賣石頭”聞名的鄉村現在吃上了“旅游飯”“生態飯”,從2020年到2024年,余村村民人均分紅從600元左右漲到了3000元左右,漲了5倍。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余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開石礦、辦水泥廠,采礦業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村里凈收益二三百萬元,是安吉縣首富村。但是,開礦采石也讓余村人付出了環境和安全的代價。汪玉成就是余村本地人,至今都記得當年的一首打油詩,“大炮一聲震天響,黑煙灰塵霧茫茫。翠竹綠葉變顏色,白衣曬成黃衣裳”。“那時一天大炮小炮數十次,感覺像是大山在怒吼。我印象很深,年僅18歲的村民,就在礦山上失去了生命。老百姓得疾病也越來越多,我的父親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胃就切了三分之二。”汪玉成回憶說。

              2003年至2005年間,余村相繼關停了賴以創收的石礦和水泥廠企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300多萬元下跌至20多萬元。如何讓鄉村再次“旺起來”?余村選擇發展綠色產業。2017年開始,余村對全域山林、農田統一流轉、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大力拓展現代農業示范園、5G物聯網+余村溪泉魚、青創農場等農業產業,建設五彩稻田、向陽花海等生態景觀,率先探索農村“三塊地”改革、竹林碳匯改革等強村富民集成改革,不斷推動傳統產業向農文旅融合轉變。

              2019年,在安吉縣多個鄉鎮工作過之后,汪玉成回到了余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當時,余村正面臨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綠色轉型關鍵期。我希望能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所以從前輩手里接過了接力棒,和村班子一起帶領大家繼續加油干。”

              從600元到3000元

              2021年,余村評上了世界最佳旅游鄉村,老百姓都吃上了“旅游飯”“生態飯”“分紅飯”,生活越過越紅火。2023年的全國兩會,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汪玉成走上了“代表通道”,他介紹說,當時余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 64863元?,F在,村民的腰包更鼓了。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22萬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0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13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更是達到了7.4萬元,全村1000余名村民可以獲得集體分紅316萬元,按照人均測算,每個人可以分紅3000多元。

              “富起來”的同時,鄉村也在“美起來”。汪玉成告訴記者,余村嚴格按照建設色彩和諧性、風貌融合性、環境協調性的要求,推動重點項目落實落地。出臺優化人居環境管理辦法,組織黨員群眾參與廠區改造、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整治行動,實施智慧化環境保潔,省道沿線、村莊內部環境同步提升。

              “我們完善了基礎設施,5G網覆蓋全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走幾步就是圖書館、咖啡店,5分鐘就能找到充電樁、共享單車,鄉親們都很自豪,城里有的村里都有,城里沒有的村里也有!”汪玉成說。

              從“原鄉人”到“新鄉人”

              留住了“綠”的余村,正在迎來“青”。“以前我們村里年輕人都是往外跑,現在反過來了,山溝溝變成了年輕人的創業園。90后、00后扎堆回村,村里可熱鬧了,葛軍返鄉開了一家文創閣民宿,俞佳慧辭去工作在村里打造了‘與余農場’,很快還要再開設第二個竹林網紅項目。”汪玉成說。

              除了本地的“原鄉人”,這里也吸引了很多外來的“新鄉人”。2022年7月,余村啟動“全球合伙人”計劃,以打造“鄉村創業首選地”為目標,推出8大類人才產業項目招引方向,尋訪、聯合全球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機構、企業等開展鄉村共建事業,全面推動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

              “我們已經招募合伙人和新經濟項目60余個,吸引1200余名青年在本地創業、就業、生活,‘新鄉人’的數量已經超過‘原鄉人’。”汪玉成告訴記者,青年人才來到鄉村以后為鄉村注入了更多活力,他們教授村民做網絡直播賣農特產品,幫助村民燒餅鋪設計logo。村里60多歲的章阿姨從未學過英語,但她與“新鄉人”共同發起了“Yucun English Corner(余村英語角)”,現在遇到外國游客都能簡單聊上幾句。順應青年“生活-工作-娛樂”的共性生活方式,余村健全完善了“5分鐘生活服務圈”系列配套設施,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打造鄉村音樂、品牌潮店、網紅餐飲等新業態、新場景15處以上,還搭建了交流溝通圓桌,開展余村夜話、青年共創行動等各類活動,讓青年人上班有事業、下班有生活。

              “牢牢抓住人,特別是年輕人,這個最根本的因素,一個地方的發展就有希望。青年有更加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發現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可以憑借其先進的知識和創新思維,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汪玉成繼續關注青年人入鄉相關政策,他希望可以提高年輕干部在鄉鎮和村“兩委”班子比例,回引一批有經營經歷、有大學學歷、有干事閱歷的優秀青年從城市回到鄉村,成為返鄉興村的帶頭人。

              文/北青報記者 董鑫

              ·傳承·

              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

              傳遞環保理念 培養未來人才

              本屆全國政協新設了環境資源界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是這個“最年輕界別”中的“最年輕委員”。自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起,黃綿松與水結緣20余年,親歷并見證了我國環境治理的迅猛發展,并將曾經“黃沙漫卷、水貴如油”的固原打造成為水清岸綠的海綿城市。

              “我的家鄉在寧夏,屬于相對比較干旱的區域,特別是西海固地區。小時候家鄉的風沙特別大,水資源特別稀缺,時常飛沙走石??紝W的時候,我就想著學一個跟‘水’相關的專業,希望將來能有機會為家鄉做點事情。”2016年,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布,固原市入選,黃綿松帶領團隊去往了當地,開始了西海固第一座海綿城市的建設。

              在固原做海綿城市建設,黃綿松和他的團隊設立了兩個總體目標,一方面是消除城市內的黑臭水體,另一方面是盡量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用雨水的回收利用來補充水資源。清水河是固原的母親河,原來河邊有一些城中村和菜市場,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黃綿松和團隊對清水河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將清水河原來劣Ⅴ類黑臭水體穩定在了Ⅳ類水的水平,清水河變得名副其實,河畔公園也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休閑好去處。

              “現在固原的環境有了質的提升和飛躍,去年還入選了聯合國‘自然城市’名單,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黃綿松說,西海固地區過去生態環境承載力較低,搬遷了許多生態移民到賀蘭山東麓。他們搬過去的時候,那里還是一片戈壁灘,飛沙走石。通過政府和百姓的長期努力,賀蘭山東麓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并結合優勢條件發展出葡萄酒產業,原來近40萬畝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綠地和葡萄園,釀酒葡萄總的種植面積占全國近40%,葡萄酒產業成為寧夏六大地方特色產業之首。隨著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近13萬的生態移民擺脫了貧困,實現了小康,這就是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互利雙贏。

              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別85名政協委員中,黃綿松是最年輕的,在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他也肩負起了傳承的使命,“青年要做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以科技創新來破解我們的環境難題,還要傳遞環保知識、環保理念,讓大家共同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近,寧夏固原海綿城市建設的案例被寫入了北京小學三年級的社會實踐課程手冊,黃綿松也有了一個“現代‘大禹’”的稱號。在去年全國政協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中,黃綿松去了北京小學,給400多名學生講解海綿城市。課后,學生給“大禹”系上了紅領巾,還送給了他一沓孩子們親手繪制的手抄報。

              在黃綿松看來,紅領巾象征著少先隊員的純潔與朝氣,也代表著孩子們對生態環保事業的期待與向往。“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未來,我將繼續向青少年傳遞環保理念,為行業培養未來人才。”黃綿松說。

              文/北青報記者 董鑫

              ·守護·

              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春

              守好中國的文化名片

              一年300余天住在山上,一間6平方米的工作室,每日定時巡檢,記錄下超百萬字的《迎客松日記》。這是全國人大代表、黃山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過去15年來的工作日常,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傳承著黃山松堅韌不拔的品質。

              黃山迎客松壽逾千年,其一側枝丫伸出,好似人伸出一只臂膀歡迎來客,因而得名“迎客松”。為了更好地保護它,自20世紀80年代起,黃山配備了專職守松人。2005年,胡曉春退伍回家鄉,此后成為黃山風景區護林防火專業大隊的一名防火隊員。2011年7月,胡曉春經過重重考核,從師傅手里接過重任,成為第19任迎客松守松人。

              他的日常工作嚴格且略顯枯燥。早上6 點半左右起床巡檢,定時巡護巡查迎客松,仔細測量枝葉長度、枝干傾斜度,查看樹皮健康程度、土壤干濕情況及支撐桿的支撐情況。若是遇到雷雨天氣,則更要詳細記錄各項數據。除了日常維護,還要防止猴子、松鼠等動物啃咬樹皮??臻e的時間,胡曉春會學習林學、病蟲害學等相關知識。

              15年過去了,胡曉春記錄的每篇300余字的《迎客松日記》,總字數已超百萬字。這里面不僅包括對迎客松巡檢的記錄,還有突遇災害天氣應對方案、專家組調研、工作接待等詳盡信息,所有關于迎客松的一切都被悉心記錄下來。每年專家組都會根據他的記載對迎客松的保護狀態進行研判,并據此調整保護方案。

              2022年,胡曉春與黃山風景區環衛工李培生一起參加了生態文明培訓班。2023年,胡曉春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他積極履職盡責,走訪調研身邊群眾,主動與游客交流,傾聽他們對生態文明、旅游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訴求。近兩年,他一直在關注生態文明保護和旅游開發相關的內容。除了照顧迎客松,胡曉春還會參與義務研學講解,通過自己對黃山保護工作的講述,帶動更多身邊人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好地向游客宣傳黃山迎客松這張亮麗名片。

              “黃山的天更藍、樹更綠,就是自然資源保護的直接成果。黃山還是安徽甚至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迎客松就是重要代表。保護好迎客松,就是守護好一個文化標識,它的價值更在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一個典型代表。”胡曉春說。

              在胡曉春看來,“金山銀山”于黃山而言,不僅是旅游變現所創造出來的經濟價值,更要進一步挖掘其自然與文化價值,提升旅游品質,拓展國際市場,通過講好黃山故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世界交流。他要當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在生態文明國際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我要立足本職,積極為生態、經濟融合發展建言獻策,助力家鄉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雙贏。”

              文/北青報記者 熊穎琪

              国产一级毛片特级国产毛片_久久精品视频777_亚洲最大的中文字幕无码_2022色五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