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丨跟隨普查隊員們,踏上一場尋找中華文明載體的旅程
央視網消息:2023年11月開始,國務院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計劃全面掌握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和環境狀況,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總目錄,進一步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
在剛剛過去的歲末年初,我們前往山東臨朐縣和湖北咸豐縣,跟隨中國最基層的文物普查隊員們,踏上一場尋找中華文明載體的旅程。
近些年,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類元素涌進人們的生活,并通過歌曲、游戲、動漫、服飾等萬千方式向世界展現一個東方古國的魅力。這些中國元素符號,或是古老建筑上的構建,或是出土器物上的紋飾。它們講述著這塊土地上萬年文脈綿延不絕的故事。
2024年歲末,這天一早,我們來到了山東臨朐縣的寶畔臺村??h里的文物普查隊隊長郎豐剛找到了文物線索的提供人,請他帶我們去尋寶。
我們從湖北咸豐縣城驅車繞山兩個小時后,抵達了忠堡鎮的銅廠村。這天將要去尋找的是隱藏在重巒疊嶂中,一處名叫“鴨棚子洞”的地方。
從2024年5月開始,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進入到以縣域為單位的實地調查工作階段,這也是文物普查工作的核心階段。
文物普查不僅是文物保護的基礎性工作,還為制定和實施文物保護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全國各地基本建設全面開展,一些重大文物遺跡都是在建設過程中偶爾被發現,包括西安半坡遺址,洛陽的周代王城,以及安陽小屯的殷墟遺址的進一步發掘等等,文物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為了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反映當時全國文物工作成果,進而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的關系,1954年5月,故宮午門城樓舉辦了新中國第一次文物展覽“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展出全國各地基建出土的13.1萬余件文物中的3760件,展期半年,觀眾達17萬余人次。
·兩年后的1956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開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萬余處。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
·1981年,全國開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4萬余處,公布第二至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08處。
·2007年,全國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公布第7、第8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705處。
距離第三次文物普查已過去十二年,“四普”還會有什么新發現呢?
在倒塌的磚石下面,我們發現了構成山體的一層層青石板,與建設圍子所用的材料完全一致。當時的村民應該是就地取材,建設了這座保護自身安全的防御設施。但是,這樣一處在地面看過去顯得凌亂無序的土圍子,通過“四普”隊員的航拍器,顯示出了令人贊嘆的內部結構。
經初步推斷這些圍子建于清朝咸豐年間,盡管只是為了躲避土匪的臨時建筑,但在規劃建設上,井然有序,絲毫不亞于建設一座城池。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除了航拍外,基本技術裝備還要求配備北斗定位儀智能采集終端,“實時動態定位”高精度測量儀,精準記錄“不可移動文物”的信息。
繞古代官道行進近一個半小時后,我們很有可能找到了“鴨棚子洞”。從陡峭斜坡爬到洞口后,在洞穴下半部分,我們看到了一整面用磚石整齊鋪設的防御墻體,墻體右側,有一個僅供單人進出的石門。
沿樓梯爬至洞頂向下看,山中的情況一覽無余。我們確定,這就是劉勇家譜中記載的古代軍事設施。在洞頂的防御石墻背后,大家發現了一條直通山體內部的通道。走進山洞內部,到處都是人工開鑿建設的痕跡,洞內駐守一支近百人的部隊應該不成問題。
在熊群華看來,盡管整個山洞只有短短八個字的歷史信息,但這足以為咸豐縣志上記載的歷史提供實證。
2024年12月25日,我們跟隨普查隊員來到臨朐縣半截樓遺址,復查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遺址范圍。
郎豐剛是臨朐縣文物普查隊的隊長,半截樓遺址是他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帶隊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手段,留下的信息極為有限。大家需要重新確認遺址的范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勢會發生一定變化。為了精準界定范圍,普查隊員需要通過“洛陽鏟”,找出土壤中文化層最后出現的位置。
除了通過地下探測文化層,判斷古人生活的痕跡外,地上很容易撿拾的距今超過3000年歷史的陶片,讓“商”“周”這些抽象的年代概念瞬間逼真地出現我們的眼前。
處在山東腹地的臨朐縣,在歷史文化上,孕育了以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海岱文化。自西漢置縣已有2000多年歷史,境內曾發現大量如北辛、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見證了臨朐悠久燦爛的文化。
衣同娟是臨朐縣博物館館長,也是這次全縣文物普查工作的牽頭人。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39歲的她作為領隊,第一次參與文物普查工作。
20世紀80年代,在距離縣城5公里的地方,臨朐曾經出土了“西朱封遺址”。1987年,17歲的衣同娟在進入文管所當年,就“遇見”了臨朐這次重大考古發掘,首次見識到了考古現場。
20世紀80年代末的那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是三座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200年的龍山文化大墓,其中一座重棺重槨,出土了大量蛋殼黑陶禮器、玉鉞、玉冠飾及鑲嵌綠松石的重器。其中僅有0.3毫米厚度的蛋殼陶,更是“中國古代陶器的巔峰之作”。
西朱封遺址是在1957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期間被發現,其文化性質確定為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由于遺址未得到足夠的保護,在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遺址的主要墓葬區遭到嚴重破壞,大量陶器、玉器、石器丟失。隨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分別在1987年和1989年進行搶救清理和主動性發掘。迄今,采集和征集完整器物已達百件,其他殘損器物難以計數。西朱封遺址的發掘,標志著龍山時代的海岱地區已經跨入文明社會。
文物普查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文物信息,為制定文物保護措施提供堅實依據。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之后,《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于1961年頒布。1982年,伴隨著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出臺。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24年12月,再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出臺。
2013年,西朱封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遺址是人類歷史時期的活動痕跡和遺物,具有不可復原性,為確保遺址保護地文化信息完整,依據不同等級的文物劃定保護范圍,對范圍內的生產生活都會做相應的限制。
文物的發掘保護、活化利用以及如何讓遺址地居民受益,是當下文物保護的重要課題,這不僅關系到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涉及如何在保護中實現當地文化價值與社會發展的共贏。
2009年,衣同娟和郎豐剛共同帶隊完成臨朐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共完成667處文物點的普查登錄,其中三分之二為新發現。讓他們永遠難忘的是2009年3月25日,在勘探龍山吳家辛興遺址時,在一處斷崖上,發現了古代煮飯用的“陶鼎鼎足”,在考古學上,“鼎”這種器物可以為文化斷代提供重要線索。“三普”時“鼎”的發現將臨朐農耕文明向前追溯了2000年,改寫了臨朐人類活動的歷史。這種“親身參與”的發現給工作在一線的文物工作者帶來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歷經三次文物普查,普查對象的界定也在逐漸拓展完善,正在進行的第四次文物普查,國家文物局對文物普查對象進一步明確界定為“我國境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類別包括古文化遺跡、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
2025年新年第一天,我們驅車前往唐崖土司城遺址,中國第48處世界遺產。唐崖土司城距離縣城28公里,元旦休息日,這里卻完全沒有想象中假期旅游景點的人頭攢動、熱鬧喧囂。
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推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唐崖土司始封于元至正年間,廢止于清雍正十三年,歷時16代18位土司。前后約400年時間,這里一直是唐崖土司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匯集了城市聚落、家族墓地等多種社會載體。并依托周邊山形、水勢構筑城市防御體系,被譽為“荊南雄鎮”。六百年滄桑巨變后,這里幾乎完全保持著最原始的城市構建格局,街道墻垣依然清晰可辨。
2011年9月,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資料和數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恩施州博物館、咸豐縣文物局組成的考古工作隊,正式進駐土司城。
唐崖土司遺址在1978年被登記為縣里不可移動文物,此后村里就不再準許新建任何道路、房屋。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怎么也沒有想到終日和自己相伴石頭遺跡有朝一日將榮登世界級殿堂。
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唐崖土司城和湖南、貴州三處土司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當天,唐崖土司城一天內涌入10萬游客。但是,“井噴熱度”很快歸為平靜。如今,唐崖土司城一年的游客量在一萬人左右。
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似乎沒有給當地帶來想象中的經濟發展,唐崖土司遺址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不足100萬元,但每年,縣里需要投入維護的經費卻高達近300萬元。對于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遺址保護和發展的困惑擺在了面前。
正在進行的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郭玲是全國為數不多,作為黨委政府“一把手”抓普查、抓保護的領導小組組長。在她看來文物普查要詮釋的是更完整的咸豐城市的歷史文脈。
在嚴格進行遺址地本體保護的前提下,咸豐縣聯合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同濟大學,共同制作了咸豐新的城市發展規劃。
跟隨“四普”隊員“尋寶”的日子里,我們很少有“驚人的發現”,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寶貝”,更多的是被廢棄的橋梁,斷崖處的石門、遺忘的水井,上面刻下滿滿的時光印記,在年復一年的季節變化中,講述曾經的故事。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孕育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薪火相傳的文明。正是這些散落于山河之間的殘垣斷壁、一磚一瓦,編織出中華文明萬年傳承的基因密碼,見證著其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