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蓮城e評:錦繡中國年里看中華文化生生不息
文/龐新梅
金蛇舞春來,錦繡中國年。2025年乙巳蛇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異彩的重要時刻。在這個承載著深厚歷史積淀,濃縮了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又煥發出新時代活力與魅力的新春佳節期間,中華大地處處洋溢著幸福與祥和,喜慶的顏色、歡樂的聲音、溫馨的味道……人們以亙古不變的熱情,攜手開啟紅紅火火新的一年,讓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邁步向前。
古韻今風交相輝映,過文化年。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守護團圓幸福,老老少少期盼開心快樂。從北疆雪域到南海之濱,從古樸村落到現代都市,各種傳統習俗和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北京的胡同里,人們忙著貼春聯、掛燈籠,用紅火的裝飾迎接新年的到來。在廣州的花街上,鮮花簇擁、年味十足,人們挑選著寓意吉祥的花卉和年貨。在上海的豫園,精美的花燈照亮了夜空,游客們流連忘返于古色古香的景致中。在湖南張家界的民俗文化展演暨迎春晚會現場,迎賓鼓、舞蹈、三句半、九子鞭、土家打溜子等飽含特色的節目輪番上演,吸引了當地居民和中外游客跟著旋律一起舞動。據統計,春節期間,以“文旅惠民樂民 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過年民俗、冰雪、康養、研學、演藝等需求,全國舉辦約2.7萬場次文旅活動,讓大眾歡度春節、樂享文旅盛宴。這些傳統習俗和活動不僅是對過去的懷念,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人們通過參與這些文化活動,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也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創新融合激發無限可能,過活力年。在這個新春佳節,中華大地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從城市到鄉村,從大街到小巷,人們都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新年的到來。春節聯歡晚會上,創意融合舞蹈《秧BOT》中,機器人與舞者共舞,手絹花翻飛旋轉,為觀眾呈現一支大開眼界、別開生面的機器“賽博”秧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創新融合成為人們驚嘆的亮點。多家博物館、文化遺址等推出虛擬現實體驗項目,讓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穿越時空,體驗古代春節的繁華景象。線上直播、社交媒體打破地域界限,讓全球華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共享節日的歡樂與溫馨。據統計,春節期間,各類春節主題的線上直播活動觀看量超過120億人次,社交媒體上關于春節的討論量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500億次。這些創新元素不僅為春節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在新時代下的創新精神和開放包容的態度。
文化自信引領國際交流,過開放年。“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寓意團圓美好的春節,成為一個世界性節日,這是中國帶給世界的文化禮物。春節期間,共有來自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來到中國參與春節慶?;顒?,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同比增長了1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春晚序曲 全球看春晚”線下活動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阿聯酋等多個國家舉辦,87個國家136座城市的3508塊公共大屏宣介或直播總臺春晚。紅火的中國年味和可愛靈動的吉祥物“巳升升”讓全球民眾共享中國新春的喜慶氛圍。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被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積極參與春節慶?;顒?,學習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與友誼。同時,中國也通過春節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促進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