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優化民企發展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得到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在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近年來,受到多種內外因素交集疊加影響,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這些都為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指明了方向、繪制了藍圖。
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民營經濟領域改革,要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統籌發揮改革和法治的互促作用,系統謀劃、前瞻部署民營經濟發展,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充分調動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民營企業成長的沃土。政府應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能,為民營企業辦事提供便利。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讓企業家有更多機會表達訴求、反映問題,使政府的決策與企業的需求精準對接。
強化政策支持是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在財政稅收方面,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設備更新和人才培養中。在金融領域,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推動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同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保護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和知識產權。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完善民營企業人才引育留用機制,為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民營企業培養輸送更多高素質勞動者。
廣大民營企業自身也應把握時代機遇,堅定發展信心,弘揚企業家精神,聚焦主業、做精實業,誠信守法經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是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的客觀要求,也是一個涉及范圍廣、政策鏈條長、工作環節多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只有打造更加公平、透明、法治、穩定的發展環境,才能讓民營企業的活力充分涌流,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