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青少年正從“勤練”邁向“常賽”
11月25日,2023年全國青少年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總決賽在上海開幕。圖為武術比賽現場。賽事主辦方供圖
11月25日,2023年全國青少年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總決賽在上海開幕。在11月25日至26日和12月2日至3日的兩個周末里,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273所學校、22家青少年宮(活動中心)的近1000名青少年將進行武術、跳繩、棋類3個比賽大項的角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雙減”的落實和學生體質狀況越來越受關注,參加體育活動成為孩子們在業余時間的優先選項之一。對于絕大多數不走體育專業道路的普通孩子來說,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同樣有參加競賽的需求。為這些孩子提供公益性參賽平臺,進而幫助他們保持運動興趣,也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
在跳繩團體競速賽的賽場外,一群剛剛結束比賽的少年正在和家長嘰嘰喳喳地分享自己的比賽感受。其中一名小選手的家長董女士介紹,這群孩子來自上海市徐匯區逸夫小學,都是二年級的學生。“這些孩子跳繩跳得還不錯,但要說有多高的水平也談不上”。董女士說,“因為跳繩是現在孩子必備的體育技能之一,考試也要考。學校體育老師教會孩子們跳繩之后,要求孩子們每天放學后都要練習。”說到這次參賽,董女士笑言,完全沒有考慮過成績,我們這些家長只是希望能通過參賽督促孩子們加強體育鍛煉,不管最后的比賽成績如何,相信這次經歷對于小朋友來說都是一次不一樣的體驗,希望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運動興趣。
在武術賽場,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藍天小學六年級學生張若曦正在做熱身。張若曦已經臨近小學畢業,學業壓力越來越大,但在她的母親代女士看來,“不管孩子的學習抓得多緊,武術訓練都會保證,因為孩子通過學習武術獲得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代女士介紹,女兒學習武術已有8年,當初孩子也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武術,從此堅持了下來。“主要還是她自己特別喜歡武術。我們作為家長也認為,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非常支持她學習武術。另外就是看到孩子學習武術之后的成長,最明顯的就是更有韌勁了,面對困難,她敢于去突破自己。”
來自甘肅省蘭州市東方學校初三年級的白涵予學習武術也有8年。他學習成績優異,是學校的優等生,同時整個人看起來身材挺拔、朝氣勃勃,這正是體育給他帶來的改變。他回憶,學習武術之前,自己體弱多病,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習武8年以來,白涵予不只是身體素質有了明顯提升,更在習武的過程中磨煉意志、增強自信。自己因為練習武術受益匪淺,他也不遺余力地向身邊的同學積極推薦。
體育給孩子帶來的改變是明顯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體育的教育價值,“雙減”的逐步落實給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業余時間,部分地方體育中考計分方式也出現了變化(更加注重對孩子體育鍛煉習慣的考察),這些因素的推動使得體育活動日益成為孩子們參加課外活動的優先選項。
比如,北京市少年宮體育興趣小組的參加人數和課程設置,都在過去幾年有了大幅增長。北京市少年宮體育教學部部長郝興杰介紹,2018年以來,參加北京市少年宮體育興趣小組的人數從大約600人增加到了1000人以上,體育培訓類的活動項目也從2018年的7項增加到了現在的15項。郝興杰表示,現在家長對孩子參加體育活動的關注度、支持度都在提升,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掌握一兩項體育運動,并養成運動習慣。
南京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家庭教育活動部副部長陳辰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傾向于給孩子在業余時間安排一項體育活動,尤其是一些對抗性相對不太強的運動,比如跳繩、乒乓球、武術等。陳辰說,來我們這里參加體育培訓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們日漸陽光、自信,讓整個中心也更有活力。
當孩子們在了解、體驗、參與和學會一項運動之后,參賽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萌發出來。
競賽是體育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競賽為目標,通過競賽獲得成就感或看到自己的差距,也是體育的魅力之一。但體育競賽也是按照參賽人群的運動水平進行賽事劃分的,對于絕大多數重在參與的孩子來說,他們肯定無法參加對運動水平要求較高的專業性比賽,他們需要的是群眾性的青少年賽事。
此次全國青少年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總決賽,正是這樣一項面向喜愛體育的普通中小學生的賽事。賽事主辦方中國青少年宮協會黨支部書記陳立紅表示,我們這項比賽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以促進體育運動在中小學生中的普及。希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帶動更多的孩子動起來,所以在比賽項目設置上,我們也是以普通孩子參與性比較強的武術、跳繩兩個運動項目和一個智力項目——棋類為主。從各地報名的情況來看,參賽的小選手也確實都是喜歡體育的普通孩子。陳立紅也希望能向家長們傳遞一個信息,比賽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參賽的體驗和激發他們的運動熱情,成績是次要的。讓孩子們通過參賽體驗運動的快樂,激發參加體育運動的熱情,從小養成喜歡體育運動的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