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采摘到廣州餐桌僅需6小時,衡陽綠色興農跑出新速度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李洋杰 通訊員劉巧蘭報道 早上8點,衡陽市蒸湘區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對綠色食品調羹白、花菜、包菜等蔬菜進行打包裝車,6小時后這些蔬菜將抵達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市場。下午,它們就能出現在廣州市的超市,走上廣州人的餐桌……這是蒸湘區蔬菜銷往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市場的新速度。
近年來,蒸湘區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定位,堅持“質量立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發展思路,穩步推進綠色食品各項工作,在標志許可、證后管理、標準宣貫和規程指導等方面持續下功夫,打造市場認可、消費者放心的“源自雨母”字號蒸湘公用品牌,在蒸湘大地上書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堅持綠色防控,構筑高質量發展金字招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食用“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綠色食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
家住蒸湘區的張女士,到超市選購食材時,總會對“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情有獨鐘”。作為專業“吃貨”,王女士發現貼有綠色食品標志的葡萄在口感上更甜、更有風味,綠色食品大米質量更好、品質更優。
上網一查,“產自優良環境、全程質量控制、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了解越多,王女士愈感覺到綠色食品讓家人在健康飲食方面有了更多的保障,漸漸成為綠色食品的忠實“粉絲”。
該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蒸湘區實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即在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過程中,嚴格落實技術標準,通過標準化生產,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和產品的安全優質。簡單地用六句話概括,就是“環境有監測、操作有規程、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檢驗、上市有標識、管理有制度”,并表示,為完善全程質量控制中的薄弱環節,他們根據基層的實際需求,把綠色食品相關標準轉化為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簡明操作手冊、明白紙,方便基地嚴格操作。
在呆鷹嶺鎮、雨母山鎮等綠色食品基地,由蒸湘區農業農村局印制的《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化學農藥清單》《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和《綠色食品包裝通用準則》等手冊都被做成了掛圖或掛板,懸掛于生產大棚、投入品倉庫里或者置于技術管理人員的案桌、宣傳區域等基地顯著位置。
技術人員拿著掛圖和記錄本說:“掛圖非常實用,哪些肥料農藥能用清清楚楚,方便基地技術人員隨學隨用,完全按照綠色食品標準來操作”。
蒸湘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下基地檢查指導,保障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實行全程質量控制。截至目前,全區共有綠色食品企業8家,綠色食品20個,產量30000余噸。
堅守綠色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
立足“近郊”區情農情,蒸湘區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扶持綠色食品企業延展產業鏈,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產業融合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引領的創新發展之路。
▲蒸湘區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菊花生產基地
位于雨母山鎮的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種植特種蔬菜、芽苗菜、菊花發展綠色產業,以綠色特菜、芽苗菜、菊花為媒,吸引城區游客到雨母山觀賞菊花、采摘菊花、特菜、芽苗菜等,闖出了一條集種植、休閑、觀光、采摘、研學于一體的鏈式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據了解,該公司聯合村集體經濟,以綠色食品為引領驅動發展,以種植特菜、芽苗菜、菊花為起點,總結經驗,優化模式,創新發展,不斷延展下游產業鏈,以統一管理模式,確保村民種植特菜、芽苗菜、菊花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培育綠色品牌 豐富優質產品供給
“老板,請送100份‘綠色食品葡萄’過來。”“老板,請幫我們包裝好30份‘綠色食品葡萄’,我們下午過去拿。”…… 8月6日上午10點,蒸湘區雨母山鎮華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綠色食品葡萄基地已是賓朋滿座,購買電話不斷響起,老板親自上陣,一邊幫著采摘葡萄,一邊笑著招呼客人。
▲蒸湘區華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綠色食品葡萄基地
品牌對于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能提升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截至目前,該區已重點打造“金雁米業”“譽湘龍菜籽油”“蒸湘調羹白”“華農葡萄”“雨母魚”“臨江菁香桃”“土橋翠冠梨”“雞市草莓”等優質農產品品牌。
同時,作為“調羹白”原產地,蒸湘區將大力發展“調羹白”產業,啟動“調羹白”品種提純復壯和制種基地建設,打造“調羹白”公共品牌和地理標志,進一步擴大蒸湘綠色蔬菜品牌知名度。此外,該區將還圍繞“綠色生態農業”品牌標準,依托全國綠色食品認證,力爭到2025年,實現農產品種植綠色認證10000畝、認證品種25個以上。
下一步,蒸湘區將圍繞“生態立區 綠色發展”新理念,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綠色特色高效農業,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綠色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持續提升獲證綠色食品知名度、美譽度,加強產銷對接,引導市民綠色消費,持續打造和拓寬高質量農產品“綠色”發展之路,走出一條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