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維度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
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跋山涉水、櫛風沐雨,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從橫平豎直的漢字中、從孔孟老莊的思想中、從經史子集的典范中……我們不斷領悟到,中華民族是有獨特品格的民族,中華文明是自成體系的文明。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道路。在追求現代化的艱苦卓絕奮斗中,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國”二字,就在于其植根于中華大地,為中華文明所滋養,與中國實際相符合,最終為中國人民所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與“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連貫一致;“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理念,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相融相通;“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追求,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價值支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智慧,化作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不懈追求;傳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胸懷,中華民族致力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國是一個超大型國家,超大國土空間、超長歷史縱深、超大人口規模、超大經濟體量、超大國內市場;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大國,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舉的思想旗幟是馬克思主義,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文淵文脈流淌不息的文明古國,千年文脈賡續不止,多元民族和諧一體,多元宗教和平共處,語言風俗別具風采……這些特色決定了中國只能在中華大地上立足中國實際探尋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但它不是拋開中華文明的另起爐灶,而是在中華文明從蒙塵到更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逐步開創、推進和拓展的;不是排斥西方文明的故步自封,而是積極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揚棄了西方現代化的弊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也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不是飛來峰,而是中華文明的長河行進到了現代化的渡口。“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總策劃:侯小軍
監制:金強
統籌:丁建庭 王萍
編導:江海燕 曹曉靜 劉帥 孫文靜
主講人:何小勇
攝制:李江銳 陳少俊 陳子天
設計:林若韞 楊晨悅
特別鳴謝:中國國家版本版廣州分館 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