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具有里程碑意義,豐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為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給養。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的使命和任務,提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過程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和思想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精神命脈,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歷史淵源奠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中華文明源于中國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國各族人民的聰明智慧,承載了中國各族人民在其特有的文化場域、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民風民俗、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文化符號。中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團結的基石,是和睦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中,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和中國各民族文化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是“主干”和“枝葉”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血脈相連、情感交融的沃土,既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風貌,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滋養。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共通的文化促使各族人民互嵌共生、團結一心,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為增強中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提供了思想之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文化基礎。具有中國各民族特色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性的發展,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體現出中國各民族之間有著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體現出共同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中國各民族的“多元”“枝葉”充分體現了各族人民百花齊放的文化多元性,也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的思想。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格局是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二者互不可分的辯證統一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旨在尊重差異性、包容多樣性、增進共同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驅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百代之流、匯古今之變,它所具有的強大感染力、生命力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源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在新時代的創新和發展,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抵御外來侵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凝聚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在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重要紐帶。
經濟是人類活動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人類一切發展的基礎,而經濟發展往往要依賴諸多因素的推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各有特色,呈現了不同的文化風格和豐富的文化樣態。我國各族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如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道文化、商貿文化、游牧文化、石窟文化、北地文化等,這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成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認同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的精髓,是維系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繁榮進步的不竭動力。幾千年來,中國各族人民在各自聚居地區形成了團結互助、扶危濟困、匡扶正義的良好社會風尚,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社會實踐中的有力佐證。
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社會文明新形態,是旨在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知識和智慧。這些知識和智慧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凝鑄了中國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基礎,構筑了共同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它塑造了穩固的中華民族共同認知,發揮了凝心聚力的核心作用,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啟了前進方向。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方向,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是中國各族人民追求共同價值的凝結,是在新時代構筑共同精神家園的根本,對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所以,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核心和關鍵就在增進各族同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鮮明地反映了新時代中國遵循的價值準則和價值理想,除了維系民族情感、凝聚共識外,同時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當今世界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文化交流與交鋒無處不在,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和軟實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堅持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根本立場,同時兼顧了整體與個體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地闡釋了個體、社會和國家的價值標準、價值追求,在與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鋒中,為中華民族鑄就了精神高地,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了根本方向。
總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鞏固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系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社會科學輯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