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理論頻道 > 理論前沿 > 正文:

              【理響中國】新時代考古學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使命

              2023-06-16 16:20: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分享到: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1年7月1日,習近平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兩個結合”。2023年6月2日,習近平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就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書記從歷史著眼、從國情出發提出的重要理論與觀點,無一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杰出成果,也深深振奮著中國考古人的心。我們回望中國百年考古實踐,展望中國考古未來發展,均與“中國特色”緊密相連。

              中國考古學走過輝煌百年

              從城子崖到輝縣再到三星堆,中國考古學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實現著由術及道的跨越。從1921年10月27日河南仰韶村的第一鏟土開始,中國考古人筑路前行,從篳路藍縷到星輝漫天,這條路走了一百年。百年來,由李濟、夏鼐、裴文中諸先生領銜的中國考古人始終秉持著探源尋根的初心,將連續不絕、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一寸寸展現在世人面前??脊湃俗晕麝幋?、城子崖、殷墟和斗雞臺堅定出發,為探究“中國文化的原始”積累資料;自半坡、廟底溝、屈家嶺、大溪、二里頭主動發展,完成黃河、長江、西遼河等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拼圖”。不僅如此,考古人“綴合碎片”,構建各時段考古學遺存譜系,重現“重瓣花朵”,再見“滿天星斗”。

              最終,中國考古人用考古發現力證了中華文化的持續更新、融合與發展,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薪火相傳的考古人踔厲奮發,推動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為文化進步尋根,為時代發展蓄力。“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既是習近平書記的殷切期望,也是百年考古人的執著追求。

              邁上特色發展新臺階

              回望中國考古學起步的十年,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特色是中國考古學最深層次的基因,始終伴隨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發展。

              從1921年的仰韶村開始,中國人以考古學的方法正式而鄭重地面對自己的遠祖,考古人在地層里窺探歷史,在陶片中拼對時間,每一個發現都是對自己民族與國家的進一步了解。這就像我們在編修自己家族的族譜,每一個名字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血脈相連,每一段故事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今天的生活。這種情感上的親近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提供了最原始的動力,而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也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文獻和對當下文化、民俗、禮儀等的觀察建立溝通古今的橋梁,啟迪考古學研究。這種古今傳承的情感紐帶與文化脈絡是中國考古學有別于其他國家與地區考古學研究最為鮮明的特色。同時,由于我們是帶著深深的情感,是自己研究自己祖先的歷史,所以中國考古與英美考古的完全客位觀察不同,在考古學科學性的基礎上,中國考古人更多了從“我”出發而進行的主位觀察。

              1931年,中國考古學迎來了新的里程碑——后崗三疊層。這一年,梁思永在安陽后崗首次革新了水平層的發掘原則,轉為按照土質土色包含物區分堆積層位,發現了著名的“后崗三疊層”,進而確認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的時代關系。這一發現不僅為厘清黑陶文化與彩陶文化的關系提供了直接證據,同時標志著中國考古學中地層學的誕生。此時,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僅僅只有10年。10年時間里,中國考古學邁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并在理論與方法上取得了突破,邁上了特色發展的新臺階。

              孕育獨樹一幟的中國風格

              中華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根植于黃土,發源于大河,建立在獨特的以內陸文明為本,面向海洋的文明屬性上。所以,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特色是建立在遺存形態多為土木結構的物質基礎上的。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中華文明的產生模式、發展歷程都不同于其他地區,極具個性特色。以李濟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第一代學人承受著近代歷史的屈辱,擔負著尋求中國文化的來源、探索中國民族之起源等歷史責任,將研究建立在今人稽古的情感紐帶上。由此可見,中國考古學勢必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種特色體現為中國考古學不僅擁有自己的體系與優勢,也擁有持續更新發展的動力,更擁有源自歷史傳承的人文溫暖。正是這樣鮮明的特色決定了中國考古學必將彰顯獨一無二的中國風格。

              中國考古學將中國特色與考古學的科學性相結合,孕育出獨樹一幟的中國風格,并得以快速發展。同樣,縱觀中國歷史,“結合”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選擇,正如習近平書記所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被稱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的寧夏水洞溝遺址到中原文化與長江中下游文化交相輝映的金沙遺址,再到夏商周以降,中華文化隨朝代更迭與人口遷徙而不斷出現的交流與融合,多元文化匯于一爐,傳承、發展、融匯、更新,文明程度隨之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方有至今仍傲然屹立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重要思想,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站在歷史的視野與高度作出的精辟論述,深度契合我國歷史、發展的路徑與需求。

              “以史為鑒,察往知來”,與生俱來的中國特色和由此發展而來的中國風格決定了中國考古學勢必要肩負起“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的時代重任。同時,隨著考古成果的不斷涌現,歷史文脈的不斷明晰,中國考古學也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提供更深、更廣、更強的文化支撐,這也是中國考古學理應展現出的中國氣派。

              開啟新的百年之路

              過去的一百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考古學成功走上“中國化”道路與“自主化”道路。隨著我國走進新時代,確立了新的歷史方位,中國考古學也開啟了新的百年之路。站在新百年的起點,“做什么”“怎樣做”是每個考古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過去的一百年和未來的一百年,“發展”都是貫穿中國考古學的主線。有所不同的是,過去的一百年里,無數學人以推動學科的發展為己任,以學科的發展助力社會的進步。而未來的一百年,我們應在新時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的引領下,將學科的發展充分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當中。

              2022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作為我國考古領域首次制定的全國性工作與學術規劃,該規劃提出:“深入挖掘、整理、闡釋考古成果,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實現多層次、多渠道成果轉化,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由此可見,考古成果的科學轉化已經成為中國考古學新的發展方向。

              利用考古成果,講好中國故事??脊艑W作為一門以“證史”為基礎的學科,自然也應當講好“歷史上的中國”。近年來,隨著媒體宣傳途徑的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熱議。從?;韬钅沟浇诔零y再到三星堆,社會各界對考古的關注始于琳瑯滿目的出土文物,最終卻都要落腳在其背后的歷史史實,因此也就更加需要考古人廣泛發聲,從科學的角度為公眾宣傳考古知識、傳播歷史文化,力求做到“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此類實踐已經有了較好的實例,例如《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用舞臺劇的形式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同時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民俗、技術等內容,不僅寓教于樂,更有正本清源之效。

              利用考古特點,助力社會發展。“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新時代考古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穩步實施,中國考古學也走向了新的廣闊天地。如何利用考古學的學科特點助力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將是未來百年中國考古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2021—2022年,河北雄安新區先后就午方遺址、東牛遺址、白龍遺址、東小里—白龍墓群等一批歷史遺存進行了主動發掘,進一步了解了雄安新區的歷史文化面貌與內涵,同時也為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持。這樣的考古工作無疑是新時代考古人擔當新使命的有益實踐。

              在黨中央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中,新時代的考古人也應該主動作為、參與其中,在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

              近平書記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022年,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啟動,旨在進一步保護好、利用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社會繁榮發展。該項工作的啟動也使新時代的考古人迎來了一次難得的機遇與挑戰??脊湃艘龊帽韭毠ぷ?,深入開展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拓展工作邊界,依托長江文化主線建設各類專題博物館;打破思維定式,從考古學的角度參與到各級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當中;提高工作眼界,充分發揮考古學的特性,挖掘文化基因、梳理文化脈絡、提煉文化符號,助力各區域文化多樣化發展;等等。如此種種,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大背景下,考古人能做、要做的事情不勝枚舉,關鍵在于是否有走出既有思維模式的認識與勇氣,是否有建功新時代的志氣與底氣。

              此外,如何在成渝雙城經濟圈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大背景下厘清成渝間兩千年的友好歷史,找準巴蜀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定位;如何在文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梳理當前區域文化面貌的成因,探究歷史時期文化交流的史實與內涵;如何從考古學、文物學的視角為區域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真正做到“擦亮文物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全方位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指導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更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因此,新時代的中國考古學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立足當下,發揮探源尋根的學科特性,發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將嚴謹治學的態度與時代要求相結合,為區域發展梳理歷史脈絡,為社會進步提供文化依據。新時代的中國考古學不應僅僅是象牙塔里的學問,更要關注考古的過程與延展,通過開展公眾考古、展覽展示等手段,宣傳考古知識,讓優秀傳統文化看得到、摸得著、記得住。作為新時代的考古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考古學的學科優勢,相較于研究對象更為廣泛而全面的歷史學而言,考古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因此其成果的轉化也就更具獨特性。認識到這一點以后,如何將學科發展與經濟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將學科針對性轉化為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拳頭,為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打造新的亮點名片,就成為新時代賦予中國考古學與考古人的新課題。

              尋根歷史,立足當下,滋養未來,新時代的中國考古學只有全方面融入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當中,才能真正不負自己所求、不負前輩所托、不負時代所望。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無數的考古人努力解決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問題,為文化進步尋根、為時代發展蓄力、為民族自信奠基。在新的一百年里,中國考古人正在走“古為今用”的道路,從證史明史到以史促今,中國考古學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站上新的起點,邁向新的未來。正如習近平書記所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看清來路,方知去往,中國考古學始終肩負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中華文明的砥礪前行,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国产一级毛片特级国产毛片_久久精品视频777_亚洲最大的中文字幕无码_2022色五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