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詩會訪談丨雨是有限的,對鄉土的回望無限——訪詩人劉娜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王敏 記者祝敏報道 “我多次來過衡陽,對衡陽印象始終很好。衡陽是一座歷史悠久、山水優美、底蘊深厚的城市,也是一座詩意之城,‘北雁南飛,至此歇翅?;?rsquo;,雁城的雅稱源于詩,無數名家留下過詩,我非常喜歡這里。”這是詩人劉娜對衡陽的印象。
劉娜出生于1985年,湖南邵東人。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揚子江》《詩潮》《作品》《芙蓉》等刊,入選《2020年中國詩歌精選》《天天詩歷》等選本。今年7月,劉娜入選《詩刊》社第38屆青春詩會,來到衡陽石鼓參與這場詩歌盛宴。
在人的少年時期,大都有過把所思所感以詩歌形式表達出來的沖動,只是區別于是否付諸于行動,是否始終堅持。在劉娜15歲那年,她無意中與教室外搖擺的廣玉蘭對視,突然福至心靈,寫了一首十行左右的詩歌,當時稚嫩的文字可能只能描述為“分行”。“一定是有所思所感需要抒發,一定是這種詩歌文體最能夠表達。”劉娜說,這也成為她堅持創作詩歌最直接的原因。
年少時是這樣,如今也還是這樣。“求學、就業,人生路上所有歡欣、痛苦、躊躇、釋懷,皆可、皆能在筆下呈現,這是人的自然需要,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寫詩的時間長了,詩歌能帶給劉娜愉悅也更多元,諸如創作的愉悅,讀到一首好詩的愉悅,重構自己的愉悅……
詩人葭葦曾評價劉娜:“作為詩人的她,有效地揭露了在這種生存狀態下個體之于故鄉的辯證關系,她用詩歌完成了對‘鄉土’或‘返鄉’的‘反觀’。一個人的生存環境,也就是她生命經驗日益疊加的地方,劉娜的作品《曬谷子》就是由庫宗橋鎮所見的一個場景所觸發而形成的,后在《詩刊》上發表。
“老人坐在門口慈祥又恬淡的樣子,平靜的海面下多少波濤已然隱匿其中,讓我瞬間想起我的爺爺,更想起許許多多在時代變遷中,從土磚屋到紅磚房再到現在的別墅,一路穩穩走來,既幸福于國家的飛速發展,又始終堅守初心,熱愛土地和糧食,無比質樸的老人們,于是就有了這首詩。”劉娜描述在庫宗橋鎮所見之景時說。
劉娜創作的很多詩歌所聚焦的鄉土——“玉竹坪”,是以現實存在的一個小村莊為原型的,更準確地說是她的精神原鄉地。80后這一代人中大多很小的時候就已從鄉土走向城市,鄉村生活全部留存在星星閃爍于濃稠黑夜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鄉土更多的是語言活動的場所,更多是精神向度的。
“如何不限于描述鄉村樸素倫理、溫馨日常、質樸景觀,而是進一步挖掘重現鄉土所承載的偉大文明,聚焦對當下鄉村、我的“鄉人們”存在處境的呈現和思考,是我之后盡力寫出優質文本的方向。”劉娜說。
劉娜的詩:
雨是有限的
在暴雨前我們回到屋檐
多幸運,雨水差點打濕腳跟
在二樓拐彎處回頭看
聚集的水成為一束束,不停躍起
它們還想要回到從前?
對面平臺葡萄架上葉子不斷顫動
在藤的左右搖擺,雨中跳皮筋
高大的樟樹卻顯得沉默
這和我想象的不一樣
整個春天它們不斷地發芽和落葉
拋下一地的樹籽
現在每片葉子收攏自己
等雨水從葉尖滑落
微微瑟縮的樣子讓我想起
玉竹坪的那個老農
鄉村遙遠的屋檐來不及躲避暴雨
他帶著斗笠,垂首抱肩耐心等待
他知道
雨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