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詩會訪談丨少年便與詩歌結緣——訪詩人程繼龍
程繼龍,1984年生,陜西隴縣人?,F居廣東湛江,供職于某高校。詩歌作品散見于《詩刊》《揚子江詩刊》《綠風》《詩歌月刊》等,詩論文章散見于《外國文學研究》《當代文壇》《蘭州大學學報》等。出版詩學專著《打開詩的果殼》。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祝敏 見習記者張玥報道 詩人程繼龍與詩結緣很早,他說,在漫長的早年,他并不知道詩為何物,背誦過一些唐詩宋詞,便感到親切。少年時代,在鄉村、山野里勞動、行走、讀書時,他經常嘗試著用有格律的句子來對應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比如“月明蕎麥花如雪”,“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之類。程繼龍從小就是一個善感、多思的孩子,這也注定了他與詩歌緣分不淺。
在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上,程繼龍讀到了戴望舒、海子、顧城的新詩,第一次發現原來詩可以是這樣。
他回憶那段日子說道:背著書包走在小縣城的街上,甚至輕狂地想過要當一個詩人。大學選擇了讀中文系的他,開始較系統地接受新詩,到現在一直在批評、研究新詩。但真正的創作,是2016年,程繼龍和一些詩友開始深入地討論詩歌創作的問題,較真地改稿、發表,反復地調校對詩的認識。
在創作的過程中,程繼龍發現,真正的寫作,和批評、研究是不一樣的。一開始是自發地喜歡,后來是自覺地投入,他對詩的認識越發紛雜、多變。寫詩使他獲得一種意識,一道長久的目光,反過來打量、觀察自己的生命、生活,乃至他置身其中的眾人生活的狀況。然后不斷地嘗試著組詞、分行,調換不同的表達,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認為這樣就克服了生命的一次性以及孤獨,也不至于成為一個完全封閉的、內部永遠處在原始的黑暗中的球體。
程繼龍對沒來過衡陽表示遺憾,但他小時候讀詩,留意過雁不過衡陽這個有趣的說法。他想象中的衡陽有一片略帶蒼涼的水岸、一道不太高的懸崖,大雁飛到那里,就乖乖地棲遲,幾位放逐的官員、文人在那里仰頭觀看、俯首作詩。程繼龍還對衡陽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衡陽菜可能很辣。湖南人說的微辣,在他來看依然是辣得要命。南岳衡山在詩人的想象中草木青蔥,鮮活的白云從山底源源不斷地生出來,等著人們去攀援、徘徊。程繼龍說:“前些天,我寫好了三首關于衡陽的詩,《訪蔡侯祠》《登南岳》《在衡陽》,這是想象出來的,實地考察過了,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到時候再增補。”
程繼龍告訴記者,他希望與大家結下永久的友誼。他也期待見到《詩刊》社的老師們、為同學們授課的老師們,他們都是資深詩人、編輯,期待聽到當代新詩創作最前沿的、現場的聲音。
“我也期待一個更具人性、更有生活感,明亮而帶有飛翔氣質的詩歌時代的到來。”程繼龍說。
程繼龍的詩:
《初雪》
我能給予溫暖
而你沒能來,北風和星光
從玻璃窗的縫隙里擠進來
熱情地推送西山之外的冷冽
天明后我投入一場神圣的行旅
白楊的枯枝像一道道白色的火焰
充當天宇的血管,只不過
滲漏出更多的湛藍
另一處更精彩,宮女在琉璃瓦的
屋檐下,仰面伸出粉嫩的舌頭
舔吮上天晶瑩的冰錐
和我一樣,她們的鞋子也濕了
所有不平,皆被抹煞
走在令人恍惚的光亮中
甘愿作為卑微的裝飾品
時刻準備,加入西風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