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詩會訪談丨詩是我寫給世界的情書——訪詩人王少勇
王少勇,1983年生,山東單縣人,現居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特聘作家,作品發表于《詩刊》等刊物,出版隨筆集《珠穆朗瑪日記》。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祝敏 見習記者張玥報道 詩人王少勇談起他與詩歌的故事語調和緩溫柔,他說,詩是自己寫給世界的情書,而他關于這世界的記憶也都是美好的,對世界也滿懷感恩之情。
他告訴記者,他的父母都是善良而浪漫的人,父母一直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父母的善良,讓他總是愿意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內心敏感而豐富。父母的浪漫,使他熱愛藝術,熱愛詩歌。
王少勇在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工作,有許多機會親近自然。他曾在大洋中漂流,曾獨自徒步轉山轉湖,曾在珠穆朗瑪仰望星空。
“有時在遼闊的自然中,感到自己無所不在,與這世界、這宇宙本就一體,一切都在流轉,一切平等無差別。”王少勇說,他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彼此聯系,并且遠比我們認為的要緊密。因此他常常會有強烈的幸福感,認為自己存在于愛的中間,被美妙包圍著。并且,他發現詩和眼淚是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回饋方式,于是試著“將詩待物華”。
在王少勇27歲時,有幸結識任洪淵先生,并在其門下做了10年弟子。“如此靠近一個偉大的詩人,也讓我漸漸靠近了詩。先生高貴的氣質和人格,才華和博學以及對語言睿智的體認,都深刻影響了我。”王少勇說,“先生最后的日子,身體十分虛弱,依然堅持寫作。這讓我明白了身為一個寫作者,應當怎樣完成自己的生命。”
王少勇相信每一首好詩都應當是這世界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就如同一個生態系統。詞語和詞語都生長于其中,自己發生著聯系,并繼續生長著。王少勇說,“一個詩人也應當是這世界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活潑潑的,落落大方的,做好自己,樸素地勞作,不懈地提升。我希望能如此度過這一生。”
王少勇到過湖南多次,與衡陽卻一直無緣。但他對衡陽并不陌生,他知道這里有山有水,自然風光非常秀美。南岳衡山,湘江,都是令人心動的名字。王少勇表示,衡陽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深厚,“四大書院”之一的石鼓書院,翱翔在古詩中的“衡陽雁”都令人神往。他很欣賞的現代詩人洛夫也出生于衡陽,洛夫寫故鄉、親人的幾首詩,都給王少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此次與衡陽的第一次相見,一定能領略到她的美麗,并傾倒于她的神韻。
青春詩會是中國詩歌屆最具影響力的詩歌盛會,是青年詩人所能擁有的最好舞臺。王少勇從開始學習寫詩到現在已經16年了,他謙虛地表示一方面因為愚鈍,另一方面因為很少投稿和發表,很多人對他很陌生。但他一直在朝著自己的方向,認認真真地寫,一點一點地進步。
“我把參加青春詩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把追求心中的詩歌理想比作攀登珠峰,現在我來到了珠峰大本營,往前走,能登多高,沒有人知道,但我會更加努力地向上攀登,只管好好做人,好好寫詩。”王少勇說。
他期待向參加本次詩會的各位老師和前輩學習,希望得到他們的點撥;期待結識其他14位同學,在衡陽以及今后的日子里,與他們多多交流,向他們學習。如前面所說,他也期待與衡陽的第一次相遇。
王少勇的詩:
《高原所見》
不過是以山峰的高
償還云朵的低
不過是以風的迅猛
償還牦牛的遲緩
不過是以氧氣的稀薄
償還神性的豐盈
不過是以千萬種天空
償還曾經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