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衡陽在行動丨長安村:種下油茶樹 走上致富路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趙福中報道 “今年的油茶長勢不錯,果粒飽滿,又是一個豐收年呢。”“立冬時節采摘,那時出油才多!”……9月8日,在祁東縣石亭子鎮長安村的黃土坡上,千畝油茶林正沐浴著秋日暖陽,積蓄一年中最好的能量。涂友生與10多個一同在油茶基地務工的村民,一邊除雜草、修剪病枝,一邊興高采烈地交談。
涂友生今年已有68歲,原是村里的貧困戶,妻子也常年多病。“村干部看我勤勞肯干、有責任心,就安排我在油茶基地里干活。我自家也種了上千棵油茶樹,一年下來,務工這塊能收入五萬多元,加上自家油茶收入,年收入也有七、八萬塊錢。”如今,涂友生不但已經脫貧致富,還成了油茶基地30多名務工村民的管理人員,剪枝、澆水、除草、捉蟲、摘茶籽……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2012年以前,長安村村民主要靠種田、外出務工掙收入,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直到市財政局蹲點引進油茶種植項目,將長安村3150畝馬尾松稀疏殘次林改種為油茶,并把油茶產業作為村里“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項目,實行“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發展管理模式。即收益歸村集體所有,由合作社負責統一流轉、統一開發、供苗、統一技術管理和銷售,統一分紅的集體經濟模式。2014年3月,該基地列入省級國土開發整理項目。
長安村舉全村之力開山拓荒、以地生財,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讓村民和脫貧戶鼓了腰包,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隨著油茶招牌產業的崛起,長安村也成為周邊鎮、村的“行業標桿”。2017年,該村油茶基地已正式掛果,新采摘油茶果9萬余斤,集體經濟收益近16萬余元;2020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突破65萬元,在油茶基地務工的貧困戶勞務工資達60萬元,全部脫貧致富。
如今,油茶進入盛果期,為把鮮果變茶油,在油茶產業發展的長鏈條上,長安村將通過引進加工項目,與永州客商達成合作協議開發建設長安萬噸油茶加工廠。“以前我們都是賣茶籽,現在我們通過科技產能提升,產品提級,準備自己生產茶油,這樣利潤則可以翻倍。”祁東縣石亭子鎮鎮長陳前告訴記者,今年光油茶這一項,長安村的村級集體經濟預計能突破100萬元。
長安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除了油茶項目這一“朝陽產業”,還有傳統的“國字號”魚苗孵化產業。1958年,祁東縣成立黃土鋪國營漁場,劉筠老院士等最早一批技術人員就是在長安村,成功研發出人工授精、紙箱改孵化池等多項技術,自此,長安村的魚苗遠銷全國各地。
剛剛當選為長安村黨總支書記的鄒伍松,在20歲那年就隨父親學習魚苗孵化技術,并于2010年發起成立祁東縣漣松魚苗孵化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摸索出“分散養殖、集中孵化、統一銷售、按量分紅”的集體經濟模式。
“長安村魚苗孵化,去年的產量超過了250億尾,年產值超過了1000萬元,村集體在利潤中提留5%,單魚苗孵化這一項為村集體創收35.1萬元,今年會突破65萬元。”長安村黨總支書記鄒伍松介紹,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員110戶,集中水產養殖面積已從上個世紀的40多畝發展到654畝,是湖南省最大的四大家魚魚苗孵化和淡水魚養殖基地。眼下,村里正在申報“養殖池塘改造及尾水治理項目”,這一個個孵化池將是長安村村民長期的“金飯碗”。
目前,長安村魚苗孵化合作社已和湖南永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意向性合作協議,規劃投資2000萬元,采用國家政策性融資和招商引資合作方式。正常投產和拉伸產業鏈條后,預計每年可為長安村集體經濟創收100萬元以上。該項目所在地長安村每年可獲土地租金12萬余元,可給當地帶來10余個穩定就業崗位和100余人臨時用工。
“長安村村級集體經濟的壯大,鼓了百姓腰包,美了村莊,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祁東縣石亭子鎮鎮長陳前表示,目前該鎮各村都在學習“長安模式”,下一步,爭取把“長安模式”打造成全鎮產業發展的“石亭子模式”。
【記者手記】在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中,長安村也走過彎路、碰過釘子。但2013年是該村的主要轉折點,在黨的好政策和村“兩委”班子的“頭雁效應”帶動下,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全體村民抱團發展,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上,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真正做到聽民意、聚民智、辦民事,用8年時間開辟了一條“以地生財”的新路子,變“輸血”為“造血”,實現了村、企、民三方共贏。
“長安模式”給記者最直觀的感受是,村集體經濟只有真正姓“公”,才能激發村民的集體擁護和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后,長安村先后投資91萬元用于修橋修路、美化村莊、發展鄉村旅游,并將對村民實行醫保、農保自負部分繳費全免,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今年,長安村的千畝油茶林又將迎來大豐收,可讓大伙最為高興的是:村里要建油茶加工廠了!過去,村民賣鮮果,有市無價;現在統一把鮮果變茶油,收入翻番,還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干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