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打通監管堵點 對山寨食品“下鄉”說不
【“舌尖上的安全”系列評論】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鄧浩認為,要加大對農村消費者的宣傳教育力度,讓食品科學知識進村入戶,向農村消費者普及食品安全、假冒偽劣食品危害以及如何辨別假冒偽劣食品等知識,不斷提升農村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消費維權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支持他們自覺抵制山寨食品。
“康帥博”“娃恰恰”“粵利粵”……多年來,山寨食品儼然已成為另類意義上的“網紅食品”,那些碰瓷知名品牌的假冒偽劣食品,在網民的言談中更多是以笑料的形象出現,而它們對食品安全特別是農村食品安全的負面影響,卻往往被忽視。
山寨食品通常是以與知名品牌食品高度相似的包裝,迷惑性較強的名稱、廣告詞等吸引消費者,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些年來,山寨食品已把農村當成主要銷售集散地,在小超市、小賣部、集市等地方“野蠻生長”。除了侵害正規食品生產企業尤其是知名商標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外,由于在質量上缺乏保障,這些山寨食品對農村居民健康也構成了現實可見的嚴重威脅。
其實,山寨食品過去也曾在城市里大行其道,但隨著監管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強、居民維權意識持續提升,山寨食品在城市里逐漸失去了生存土壤。于是,一些不法企業就把銷售重點轉移到了農村。
應當看到,目前農村居民的理性消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整體上還不夠強,很多人并不在乎食品是否“山寨”,而是更看重價格是否便宜,一些人雖然希望購買信譽可靠的食品,但卻缺乏對假冒偽劣的認知和辨識能力。這便使得山寨食品能夠“橫行鄉里”。
而山寨食品屢禁不絕,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農村市場監管力量相對薄弱。與城市相比,農村消費市場較為分散,很容易出現盲區和堵點,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合理調配監管力量。雖然近年來各地都在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農村食品安全狀況得到了持續改善,但與鄉村振興的要求、與農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不小差距。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問題依然存在,尤其在偏遠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還比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和有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5月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實施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用2年至3年時間,凈化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2020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會同農業農村、商務、公安、知識產權、供銷等部門,印發《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行動方案(2020-2022年)》,啟動為期3年的專項整治工作。
頂層設計有了,還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各部門各地區要形成合力,健全跨部門、跨地區農村食品監管協調聯動機制,從生產、流通、銷售、消費全鏈條推進。長遠來看,監管部門要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手段,強化部門聯動,建立長效機制,保障農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在此基礎上,應大力開展農村食品商標保護行動,堅決查處各類山寨食品商標侵權假冒案件,對商標侵權食品生產、銷售及商標標識印制等整個產業鏈條予以堅決打擊。同時,要加大對農村消費者的宣傳教育力度,讓食品科學知識進村入戶,向農村消費者普及食品安全、假冒偽劣食品危害以及如何辨別假冒偽劣食品等知識,不斷提升農村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消費維權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支持他們自覺抵制山寨食品。對山寨食品“下鄉”說不,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打擊假冒偽劣食品,人人有責。(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