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正文

              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⑥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路徑觀

              2021-02-26 20:27:33  來源:中國理論網  
              分享到:
               

              【編者按】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領航新時代,如何理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路徑觀。為此,中國理論網特推出解讀書摘,以饗讀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書記在諸多重要國內國際場合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并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時代命題。從發生學與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無論是旨在推動人類文明熠熠生輝的話語出場及其指向,還是處理本國本民族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關系的內在要求和內容,本身就具有“文明交流互鑒”與“文明交融共存”總體路徑的指向。正如習近平書記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所說:“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是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曾經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過重要貢獻。東西方使節、商隊、游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文明的流動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規律之一。如果一種文明自我封閉,就會逐漸喪失生命力和創造力。只有秉持相互尊重、美美與共、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立場、態度和原則,審視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學習、借鑒和融合,才能更好地領略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與異彩紛呈,才能更好地汲取其他文明的優長,乃至更好地實現人類文明的創造性發展。正如習近平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應當說,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歷史經驗和具體措出發,既是理解文明交流互鑒基本內涵的基本線索,也是解讀“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中地位與作用的重要面向。

              (一)“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文明交流互鑒與交融共存的經驗和原則

              對外開放的重要機制即是外部文明的接納和內部文明的傳播。但在處理內部文明與外部文明關系的問題上,一直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民族虛無主義,全盤否定本國本民族文明;二是文明保守主義,以保護本國本民族文明為名,拒斥他者文明。這兩種觀點之所以陷入形而上學的誤區,重要原因即是開放觀的偏差。習近平書記2014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既不是對外部文明全盤接納,也不是將內部文明僵硬輸出,而是在開放的環境中吸收、借鑒外部優秀文明成果,豐富本國本民族文明的內涵、意蘊和視野,進而使本國本民族文明成為他者聽得懂、有得用的故事、方案。

              以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對外開放40多年的歷史經驗,闡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對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的意蘊,是習近平書記“文明交流互鑒”和“文明共融并存”重要論述的特點。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對外開放4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及其承載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有效維護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這當中,不僅外部的思想、價值和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而且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指向的中華文明,通過中國故事、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形式廣為傳播,這充分表明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為表達機制的對外開放及其反映的既不是固步自封,也絕非妄自菲薄的立場、態度和原則,對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是正確且富有成效的。正如習近平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我國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毋庸置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的新時代,將繼續領導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一方面,依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對外開放的形式、理念、目標的新要求,突出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另一方面,以雙向開放和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讓開放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實現自我發展的權利和機會,從而使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與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美好理想充分契合。

              (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文明的交流互鑒與交融共存的策略和方式

              作為習近平書記文明交流互鑒重要思想的理論支撐,“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也為新時代如何推進文明的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提供了諸如“一帶一路”、建立自由貿易港、文明對話大會等可依路徑,形成許多文明交流互動的現實成果,從而在現實活動層面證實“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為文明交流互鑒與交融共存的前提存在。

              1.建立自貿試驗區,開啟文明交流互鑒的新階段

              自2013年9月以來,我國先后在國內建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幾年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這既是通過對外開放促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同時也是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的有力注腳。通過科學試點的開放新路徑的探索,依據各地優勢條件,我國分別形成了陸地、空港、海港等性質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各自貿區在遵循統一規則的基礎上發揮比較優勢,自由貿易區良好的營商環境使國內外企業形成集聚效應,大大促進了商品流通和貿易投資,有效推動了地區與地區的經濟、人員交流。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由貿易試驗區既是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創新嘗試,也是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的重要體現。

              2.倡導“一帶一路”,開拓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境界

              2013年,習近平書記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隨后,這一倡議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和廣泛認可。幾年來,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我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對外務實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有效聯系起來,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生產協作、經貿合作和人員交流,從而積極拓展了各國各民族優勢互補的新空間。更為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各國都是平等的發展主體,充分尊重各國在發展中的權利和地位,以對話協商的方式平衡各方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沿線國家和人民。區別于傳統的全球化,這不僅促進了資本、技術、資金等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而且改變了以往在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中,廣大發展中國家因技術、資金不足而弱勢、被動和強迫參與的游戲規則。從這一意義上說,“一帶一路”倡議既是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在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規劃,也是不同文明互信互利的確據,既使本國本民族文明成果的世界意義得到發揮,也為各國各民族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文明交流互鑒和交融共存提供了契機。

              3.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形成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渠道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對外開放新戰略之后,習近平書記進一步指出:“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以海南為先行試點,借助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條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自由貿易港體現了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新思路與新舉措。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比,自由貿易港在關稅政策、出境簽證、注冊審批等方面更具開放性和自由性,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升級版。更具現實意義的是,當前,我國在自由貿易港建設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政策和技術尚不成熟,而國外如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地區、城市的相關經驗要優于我國,需要學習、借鑒和融合國外相關技術和經驗。由此可見,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不僅是文明交流互鑒與交融共存新渠道的建立,其本身也是文明交流互鑒與交融共存的過程。

              4.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辟文明交流互鑒的新高地

              近平書記曾說:“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現代文明的生命力歸根到底在于創新發展,而這離不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以開放開明的姿態、平臺和制度相互學習。在習近平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亮點,即在于中國的貢獻角色不僅是在積極參與文明對話,也體現在通過交流與借鑒平臺制度的建立,引領和倡導地區之間的文明融合。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文學、建筑、技術等領域創造了許多不朽詩篇,也有著“絲綢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等傳奇佳話,但必須承認的是,歷史與現實的亞洲也多次出現文化的對立和宗教的沖突。為此,正是在習近平書記的提議下,中國在2019年成功舉辦融合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不同文化精華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以人類所有地區當中文字、語言、藝術、宗教最為復雜的區域文明的展示和傳播,加深區域內的人民對豐富的地區文明的理解和審美,推進和平安寧、共同繁榮、開放融通的亞洲,從而開辟出文明交流互鑒的新高地。

              本文摘編自《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研究》一書。

              国产一级毛片特级国产毛片_久久精品视频777_亚洲最大的中文字幕无码_2022色五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