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衡”有“犇”頭⑥何盛山:收入翻倍 “甜蜜”致富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邵俊杰 周孝芳報道 “要過年了,我要多備些年貨,辦一桌豐盛的年夜飯!”2月7日,當記者走進衡南縣車江街道龍山村時正巧遇上了脫貧戶何盛山。正準備去地里摘菜的何盛山向記者“炫耀”:“我自己種的蔬菜、養的魚,還有自己釀的蜜,你想來我家吃飯不咯!”
▲何盛山和妻子在田間勞作
今年51歲的何盛山家中5口人,父母已有70歲高齡,年老體弱的兩位老人長期需要人照顧,而他自己有先天性肢體殘疾,妻子又患有智力障礙,還要供孩子讀書,一家子老的老、病的病,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貧窮像一座大山壓住了何盛山。2014年,何盛山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家中的老人怎么養老?還有孩子的未來怎么辦?好強的何盛山心中像吞了一枚青果,苦澀而又無奈,更多的還是不甘心。他為此幾度落淚,他想,一定為家里做點什么,用自己的雙手去摘掉窮帽子才行??勺约河胁≡谏?,又能干什么呢?
▲何盛山和妻子在自家菜園采摘蔬菜
一籌莫展之際,扶貧隊員上門給何盛山“支招”。經過專業技能學習,在大家的幫助下,何盛山買了十箱蜜蜂,他的“甜蜜”事業起步了。“養蜂這活兒很適合我,不用出遠門,不用使大勁,我有信心干好。”何盛山說起養蜜蜂,眼角都掛著笑。他說最初養蜂就是邊養邊學,雖然經常被蜜蜂蜇的眼睛、嘴巴、手腫起來,但慢慢積累了經驗,慢慢有了成果,這活兒就越干越順、日子越過越踏實,他說:“只要有蜂在,我就不怕失敗。我總結出來了,你越是怕它,它就越會蟄你,就像‘窮’一樣,你越是躲避他,就越會追著你,反而擺脫不了!”
▲真甜!何盛山品嘗著自家蜜蜂釀出的甜蜜
現如今,何盛山的蜂箱從剛開始的10箱到現在的50箱,收入也從幾千元一年到現在的3萬元一年。何盛山算著賬,自己承包的5畝魚塘和十多畝稻田,在扶貧隊的幫助和宣傳下,銷售渠道也不用愁了,只要勤勞肯干,別說脫貧,離致富也不遠了。這日子跟蘸了蜜似的,真甜!
▲何盛山的養蜂基地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感謝所有幫助我的人。過去我都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現在我不僅有底氣,還有信心,今年我還要把魚塘擴大,把蜜蜂養好,身體搞好,今年爭取收入翻一番,賺8萬!我相信未來會更好的。”
近年來,龍山村通過抓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擴展就業崗位、落實好教育扶貧、保障“安全飲水”等種種措施,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措施,根據龍山村紫色巖石地質特點,決定發展種植野生枇杷,現已種植400多畝,2020年已做好400多畝的前期所有工作,預計4年后開始受益,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每年不低于80萬元。記者了解到,收益的50%與貧困戶利益連接,貧困戶每年每人將增加收入1000元,就業崗位新增20個。
對比過去,龍山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安居樂業、村組公路硬化通達、鄰里關系和睦,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在這里展開。
【記者手記】采訪何盛山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臉上露出的笑容,他的笑容是真真切切發自內心的笑,是極具感染力的笑,讓大家伙都被他的喜悅給“傳染”了?,F場,大家有說有笑,說著過去,又聊到未來,暢聊著心愿,濃濃的年味兒不知不覺就來了。
從事一線記者工作4年來,我采訪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脫貧攻堅題材,那時,脫貧攻堅工作還在進行,我們感受到的是貧困戶發自內心對脫貧的渴望,他們日夜絞盡腦汁,想要走出一條能讓全家過上好日子的道路,即使日子過得再艱難,貧困戶們每次看到有記者來采訪,都是笑臉相迎,向大家講述自己的脫貧計劃和打算,有著說不完的話語。我想,這是源于他們內心的堅強,他們也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體現在大家眼前,這是讓我感到十分振奮和鼓舞的。